伤春莫如收春

作者: 张恒2016年08月02日散文随笔

过了谷雨,便意味着春走夏临。尽管田园里还有满目的芳菲,但空气中隐有暗热涌动,季节更替的讯息已渐行渐近。这个时令,会有一些伤别离情的感喟。

溪边的桃早就没了初始的缀红,高处的杏枝亦已花蒂裸露,溪水里漂浮着一两叶花瓣,让人体味“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意境。茶花还开得热烈,但远远地就能看到一地的落红。柳条不再是线状,软枝上挂满窄窄的绿叶,垂下来像秋后山雉的尾。多数植物的叶面开始有些淡淡的黄,太阳色的成分日趋明显。站在阳台上,似曾相识燕归来。

我知道,文人最易伤春悲秋,自古以来,留下多少凄美的诗句。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显然,诗人不仅是说自然界的春天正悄然逝去,同时也暗示生命的春天也将一去不复返。读之,令人几多唏嘘。更有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名句。诗人对故园的怀念之情被许多人移植成自己美好时光的追忆和生命青春的留恋,情愫里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伤。然而,我倒是欣赏北宋诗人贺铸,他面对即将逝去的花季,却能“急雨收春”,尽显一种超然的积极心态。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面对雨急风斜的暮春时节,贺铸不言春将尽,不言春归去,而曰“急雨收春”,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立人为于自然之上,这是何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尽管红花凋零落满江面,可江水涨绿有鱼文。中国自古就有鱼雁传书之说,这春天邮走的书信自会勾起游子对岁月无尽的相思,此足矣。

四季更替,自然规律,伤春莫如收春。岁月不过是个循环往复的轮回,我们需要的是积极面对,需要的是一种与季节同行,与自然相谐的人生态度

其实,不仅是贺铸,乡下老家的人早已把收春当作一季的农事。

母亲把拆洗好的衣被挂满院落的竹竿,阳光下那些红的、绿的、黄的色颜犹如春天盛开的花朵。此时,它们正浓缩着一个季节的鲜艳和温暖,收藏于农家的衣柜里,收藏在母亲的心里。以后的日子,这就是希望的储备,幸福的储备。

父亲挥舞着柳叶鞭,吆喝着牛犁把一垄垄红花草翻入土里。那还没有淡去的青翠和还没有褪去的葳蕤将被季节深埋。这也许是红花草的宿命,化作春泥滋养新的季节。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种品性,这是生命的再生和生命的永恒。大雁飞过的时候,父亲收获的不仅是丰收的秋天,还有珍藏的春天。

村姑们聚在一起采摘茶叶。纤巧的双手摘下的不仅仅是嫩黄和青翠,还有一个四季不变的味觉。这些茶叶被蒸炒,被储藏,被送到千家万户,泡开的是茶水,端起的是春天。那馥郁的芳香衔在口里,又岂是一个简单的茶味可以了却!

莫叹“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要“知春归处,换取归来同住”。坚信,季节不老,岁月不老,生命不老。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