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藏”多自豪

作者: 季诵华2016年08月09日散文随笔

昆山有个周庄,近在咫尺,听说很美,但我没有去过。我并不遗憾,因为我们张家港和周庄同处江南水乡,同属苏州地域,民俗、民风、民情基本相似。一样有小桥流水,一样有橹楫轻舟,一样有石板街道,一样有酒肆茶坊……我们港城还有“河阳山歌”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别的不说,单单说我所在的后塍就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塍黄酒(沙洲优黄)酿造工艺、后塍竹编技艺、雷沟大布织染工艺、以及江南民间手工弹絮棉工艺。一个镇属办事处,竟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编各级名录。作为一名张家港后塍人,拥有“四大宝贝”,十分自豪。真是“家乡有四宝,十二分自豪”。而这些看似再普通不过的技艺,之所以能够在诸多文化遗产中脱颖而出,难道不是得益于我们港城的巨变吗?让我细细道来,诸位就能品出那自豪滋味了。

先说竹编。小时候,“碰手踢脚”的用具几乎都是竹编器具:提篮买菜的竹篮、铺开睡觉的凉席、筛米用的筛子等等。没有想到,如今编制这些器具的技艺会是个宝。确实,竹编中包含了多少道工艺呀!光是用的工具就多达十五六种,操作工序也有十多道。一件不起眼的竹编器具,工序流程复杂不说,还要凭篾匠师傅心中的“数脉”、手中的技巧,这些工艺全靠言传身教加实践,是纸上谈兵做不到的。

竹编技艺形成已上百年,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塍人带着它去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竹编制品深得外商青睐,其中有一架竹编屏风轰动一时,它高1.8米,宽3.8米,分五屏,中间一屏宽一米,上编织松鹤图案,两边四屏每屏宽70厘米,上编织梅兰竹菊四君子。后塍竹编由此名声大振。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后塍竹编一度陷入了窘境。假如不是港城的文明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怎么会有竹编艺人的春天,又怎么会有人来挖掘和保护这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呢?

后塍黄酒,即现在众所称道、蜚声海内外的“沙洲优黄”。想来港城人民都品尝过,后塍人更是耳熟能详,口留余香。

黄酒乃世界上三大古酒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产,堪称酒中奇葩。我们后塍黄酒(沙洲优黄)更是四中全“会”的珍品:中华老字号、中国绿色食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它营养丰富,又极具文化品位。后塍是个文化古镇,槽坊林立,尤其以汤恒元酿造最早。如今的沙洲优黄已是名振海内外,“这种美液醇醪,不啻为艺术创造。”真正是扬我国粹了。其工艺流程的浸、篜、淋、拌、酵、榨、煮等虽然并不繁杂,但是,个中操作却是不易。要喝美味的后塍黄酒(沙洲优黄),还得仰承张家港酿酒有限公司(后塍酒厂)。如不是我们港城经济大发展,经济环境优越,环保条件先进,酿酒公司更新观念,做大做强,又怎么会将这看似极其普通的黄酒做到这么大、这么优呢?

至于“雷沟大布”,得名于地处后塍的一条“雷沟河”。宋末,后塍“家家纺纱,户户织布”,说的就是雷沟大布。至清代,雷沟大布已是热销京城,远销海外。难怪古人陶孚尹赋词盛赞:“横河东去接雷沟,侵晓行人抱布稠。珍重寸缣休浪掷,寒岁龟手数更筹。嘉湖平原共争艳,扈产土布数雷沟。”雷沟大布全靠一朵棉花做到头,厚实、耐久、吸汗、保暖。从棉花剥籽,到织成布,工艺流程自成一体。其中技艺全凭言传身教和反复操练。

但是,随着现代纺织的兴旺发展,这传统的“老大布”差一点被“打入冷宫”。要不是我们港城的民保专家们眼光敏锐,抢救及时,作为传承单位的金陵纺织有限公司发现其中的文化底蕴,敢于挑重担,接过雷沟大布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力棒,能有今朝雷沟大布参加世博会的风光吗?

还有那人人都睡过的“老棉絮”,居然也能登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雅之堂,实在得益于港城弹絮艺人的一双巧手,而艺人们的传承环境,不还是得益于我们港城的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吗?

各地都有各地的“宝”,谁不说我家乡好,我的家乡有“四宝”,家乡人民的双手和头脑,值得我们自豪与骄傲。黄金口岸,人间天堂,人居典范,文明文化,源远流长,这就是我的港城我的家。古老文明好文化,年轻城市有活力,干群一心建设她。赋诗一首:

神州处处风光好,

这山那山一样高。

港城后塍有“四宝”,

羡煞人家我自豪。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