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上当家一缸酱

作者: 施来西2016年10月10日散文随笔

“家有一缸酱,饭菜变得香。”沙上人常自豪地说。的确,沙上人家的一缸酱,鲜美无比,堪称一绝。

沙上鲜酱有两种:一种叫黄豆酱,一种叫甜面酱。虽然原料不同,做法却大概相当。

先说黄豆酱。其原料当然是黄豆。做酱的时间,一般选在伏天后新黄豆登场时节。先将霉坏的黄豆拣去,浸于清水至发胖,锅煮烂熟,捞出放进盆里待凉。然后,撒上适量的面粉拌和,反复踩踏至烂糜、结实,捏成一块块“酱饼”。做酱饼的关键在于和的面粉要适量。过多,做出的酱饼会过干,会影响酱的鲜度;过少,做出的酱饼会过烂,会影响上酱黄。酱饼做好后,就要让其上“酱黄”了。上酱黄的过程是最关键的,一缸酱的好坏就看你上的酱黄之好坏。一般是将酱饼放在盘篮里上酱黄的。放一层酱饼,放一层豆萁,因豆萁敞空、透气的。如不敞空、透气,就会影响上酱黄的质量。如遇天气较冷,则顶面可加盖一层被单。开始上的“酱毛”会有半寸多高,白茫茫,黑赤赤,沙上人称之为“狗丝毛”。一周后,“狗丝毛”干松后即成金黄子,这就是“酱黄”。这是第一次发酵。拿出去晒太阳,这叫酱黄“出窠”。

酱黄做好后,就可以“下酱”了。这是第二次发酵。下酱,要待外面水头收冷后。一般于寒露、霜降时季为佳。而正式下酱的时间,要看潮汐,应在小汛期落潮时下酱。盛器要选口大、底浅的缸,使之晒时光线充足。将酱黄放入缸里,加入生姜、红辣椒,有的还放大蒜头。撒上盐,大约一斤酱黄放八两至一斤盐。然后,倒入冷开水,使之浸没,摆放在屋外向阳场坎边,让其日晒夜露。为防苍蝇、蚊虫、尘埃等落入,酱缸上面要罩上一层纱布。之后,要三天两头地去搅拌,叫“掏酱”。约一个月左右,下的酱就熟了,即可用小磨子牵细,叫“牵酱”。酱牵好后,仍要日晒夜露。在秋阳的照晒下,一缸酱会由薄变厚,从淡黄晒成金黄,成枣红色。微风过处,一阵香喷喷、鲜滋滋、辣蓬蓬的酱香会令你垂涎三尺。

再说甜面酱。甜面酱的原料是面粉。先如擀面条似的用冷开水拌捏,做成一个个饼状,锅煮约大半熟、小半生,即呈酥软状捞出。这样的酱饼,容易上“毛”。待冷却后,用手扯成一个个小疙瘩,然后将其放进盘篮里,让其上“酱黄”。操作、要求与做黄豆酱相同。下酱时,一斤酱黄约放四两盐。之后,日晒夜露,最终也呈枣红色。不放辣椒,只待酱熟了,腌生瓜或生姜。甜面酱里腌的生瓜特别可口,是上好的下饭、佐酒菜。

做酱,不知始于何时。孔子在其《论语·乡党》中云:“不得其酱,不食。”如按此推算,酱的发明,至少也得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但开始以大豆做酱是在汉代。自沙上人第一天定居沙上时起算,亦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对于沙上人家,这已是须臾不可或缺的了。一年到头,一天三顿,饭桌上总是摆放着一碗鲜酱,随时撮一筷下饭,无需什么别样菜肴,总是吃得津津有味的。沙上人常常向后代讲述这样的故事:说沙上人因灾荒逃难,有钱人带了一罐头的银子,结果饿死于道;而穷人则带着一瓶子的酱,结果活着命来到沙上这块地方定了居。故有沙上农谚曰:“富人一本账,穷人一缸酱。”说来也怪,人家照方做出的酱,其味道总是及不上沙上人家做的鲜美。这恐怕有心口相传、代代相习的,用心才能领悟的一份经验和情结在里面吧。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