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喜悦”与诗意

作者: 陆地2016年12月17日来源: 襄阳日报散文随笔

湛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金黄的稻穗,忙着在田地里收割的人们……朋友圈里在晒“秋收图”。

图拍得真的非常漂亮,有一种古典的诗意。

离土地太久,在手机上翻看这些唯美的照片时,有一种久违的感触。但看着想着,浑身就痒痒起来,手背上、脸上、脖子上就觉得辣辣的……

这是一种应激性反应,就像看了恶心的场景,吃不下饭,甚至呕吐,这属心理方面的问题。

没经过农事,也没亲历过秋收辛苦的人,自然不会明白只是看了几张“秋收图”,就会在身上产生反应,但是你如果亲历过,“秋收”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样美,也没有文学作品描写的那样每个农民都怀着“丰收的喜悦”,我觉得“每个农民心里有一种踏实感”也许更为贴切。

“秋收”正逢秋季,天气干燥,稻子的叶很锋利,收割是一年极其辛苦的事情,稻叶会割伤收割者的脸、脖子和手背;脱粒稻秸碎末会飞溅入收割者的衣服里,汗水会很快把这些碎末粘在皮肤上,让你浑身发痒……这就是秋收的真实情况。

小时候,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父亲“因为秋收而喜悦”,他一直很忧虑,不多的粮食要吃到来年的五月,一日三餐都需要好好计算一下。像我父亲一样的老农民在村里有很多,他们只是劳作,不停地劳作,直到现在,我都没有真正弄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劳作?就像我现在一样,为什么要每天“朝九晚五”?为什么从中得不到来自内心的喜悦?

但在朋友圈的照片中,在文学作品中,却不是这样的。那些农民被赋予了生活达观主义,是懂得欣赏和享受生活甘甜的人。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为我们勾勒了极其唯美、极具诗意的农事画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词中景象,本是乡野的惯常,但词人却把这活生生的“现实主义”诗化成了“浪漫主义”。

心灵真的是一种奇妙无比的东西,同样的事物,注入不同的情感和意义,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可惜的是,诗意不常有,更多的人是被现实打倒。只有远离现实,要么把灵魂从现实中抽离出来,要么把身体从现实中脱离出来,远远去观望,才能产生诗意。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