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口镇礼赞

作者: 黄舟山2017年09月16日来源: 安康日报社抒情散文

双河口镇不是普通的集镇。

沿着陕南汉阴县的县城,到北部方向约50余里,便可看到此镇的全貌,一条蜿蜒曲折的乡间水泥路从集镇背后探出头来,绕过几圈之后,盘卧在街心又伸向河岸;半山腰的集镇的西北方向,有两条清澈的河流,人们称之为楼房河和梨河,在交汇处名曰双河口,这就是集镇名字的由来。传说梨树河每到春天,两岸的梨树花十分繁茂,花海漫山遍野,初秋时节硕大的梨子压弯了枝头,家家户户用梨子酿的酒纯美飘香,繁荣了商贸交易;而楼房河呢,是明清时代沿着河岸建起的古朴楼房著称的,延绵到今日集镇处,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了。集镇里居住着三四百户人家,一字儿沿河岸摆开,座落在这青山绿水中,耳倍桑麻、漆油茶果、肥鹅鱼鸭等等,使当地的土特产品活跃了这条当年贯通南北东西的子午栈道。现在修葺一新的砖木结构石板瓦房的街道,檐牙高琢、风格不拘、古朴典雅、颇具匠心,每到腊月便挂起了火红的灯笼,熙熙攘攘的街衢,成为南来北往人们心灵栖息的驿站,如果你是外地游客,在响晴的上午走在石板街上,时不时听到哪家门扉吱呀一声打开,从屋子里闪出美丽清纯的少女,提着竹篮打着油纸伞迈着轻盈的步子哼着歌谣上街,你还恍然以为是天上的街市、忘却了归路,其实这里涵盖了厚重的历史和延绵不断的希望。

然而,双河口镇绝不是平凡的小镇。

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谁也没有理由不和红色经典联系起来,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何振亚将军率领的陕南抗日第一军诞生、发展和壮大于此,抗日的烽火燃遍了双河两岸,六千同胞同仇敌忾;继后在解放战争时期,李先念将军率领的陕豫鄂红军先遣队赶赴西安,路过此地休整时,年轻的侦查排祁排长血洒双河,今天我们缅怀先烈的同时,当年这里的人民英勇战斗在雨林枪弹的场面仿佛发生在眼前一样,他们的顽强、果敢、不屈的信念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令我们肃然起敬!不是吗,今天的双河口镇的人民在新农村建设和集镇建设中,克服了诸多地理条件的局限,包括把十九个村民小组四个村部建设得美观大方、村民安居乐业、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富有所创的新型农村和新集镇,这不是奇迹吗?

双河口镇绝不是单调的古镇。

人们对这里赞不绝口,除却风光旖旎、山水纵横、阡陌迷离、回归自然之外,是这里的山连着水,水看着云,云隐着街,迷迷离离、朦朦胧胧、飘飘洒洒地写意着水光山色和依依街景,她浓缩了月河水乡的玲珑剔透,又囊括了汉阴古典的精华,或婉约或俊秀或飘逸或豪放,或浓或浅地佐证了岁月的回环,告诉了春天的消息,抽象了驿站文化的深邃,厚重的人文历史展示的是一部部色彩斑斓的绚丽画卷,幸福安康的双河人民抒发的是一首首感天动地的乐章。

有一天,来了一些考古学家和文化旅游专家学者,面对一些斑驳陆离的石板瓦片和残桓断砖以及石磨,神秘地进行探究,把一块块泛青的铜镜,铛铛地敲个不停,把发黄的匾牌取下来反复考证,又联想到双溪寺和几百年来傲然屹立的石桥,碑刻的字迹清晰可见,他们突然激动起来且震撼了,发现这个小镇至少建于明朝中叶,为明清时代的驿站而建,是当时连接陕南和关中长安的必经之地;近几年来在省文物专家的反复踏勘和鉴定下,准备推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我想,大概是“驿站文化”带来的经久不衰的影响吧!那么,这个驿站把当时陕南的“丝绸之路”、民俗文化、客家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和后来的“红色文化”聚集起来,衍生于、沉淀于、归结于“驿站文化”,是不是更恰当一些?

难道你觉得她只是神秘、古朴、悠久的小镇?难道你竟然一点也没有联想到,在这个审美疲劳、以丑为美的环境里,还有如此典雅大方纯然的古镇清爽了人们的心沁?难道你更远一点也没有想到,双河人民和祖国的这个大家庭一样,用智慧和汗水彻底改变了家乡面貌,正意气风发地沿着小康之路阔步前行?!

哦!梦牵魂绕的双河口镇,我赞美的不仅仅局限于你的神秘古韵和驿站文化,我更加寄希望于当地父老乡亲们的首创壮举,使我的思绪像你清澈碧透的小河一样、咕咕咚咚地奔向远方……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