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明月

作者: 游水方2016年02月27日情感散文

又到中秋。我虽然置身于车水马龙灯光璀璨的城市中,但故乡那轮明月依然牵动着我的缕缕情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作如此之感慨,当然包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起码我从前是这样认为的。后来在城里过中秋了,除却一些感情因素,也真切感到月是故乡明。城里,街上路灯,广场银灯,长廊明灯,楼房霓虹灯,交相辉映,一片灿烂。月光融在这亮光之中,哪是月光,哪是灯光,谁分得出。而乡村之夜,只有家中那不大明亮的灯光,村里、野外到处是黑暗的一片,那轮圆月冉冉升起,越来越亮,银辉如水倾泻下来,屋顶漫上白,天井灌满亮堂,梢摇荡银光,道路铺上薄霜,田野染上牛奶……大地让月色染白了,涂亮了,绘出了一幅亮丽的乡村月色图。小时候,我们望着明月,就高声唱着:“月亮光光照大塘,照到只大虾王,拿来煮虾汤,上面二八婆得两碗,下面二八公得两缸。”月光能照到塘里的大虾王,可见有多亮堂了。“漱水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此词想必是写这乡村之明月吧。

故乡之月光格外静谧。乡村之夜色降临,喧闹之声随着太阳的光线而远去,沉寂像一块厚重的幕布罩了下来。那轮明月默默地升起,徐徐地移动,静静地泻下如水的华光,悄无声息地辉照着。明月别枝惊雀,偶或一鸟鸣叫一声飞起,仿佛在平静的水面上划过一道波痕。月光像少女雪白的肌肤,悠悠清风耐不住了,轻轻地抚摸洒在树叶上的光华,沙沙作响,似在轻轻地赞叹。田里的青蛙看到染在禾叶上的光华,也耐不住了,“咯咯、咯咯咯……”地叫着,想与月光说说话。墙边的蟋蟀看到院里的光华,也忍不住叫上几声,欲与月光聊聊天。月光依然无语,静静的,默默的,似在微笑,似在沉思。苏轼有词云:“好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不正道出了乡村明月夜之清幽宁静之意境吗?

家乡人对月亮是崇敬的。中秋之月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家家摆起香案,供上清茶、月饼、花生之类,虔诚地叩拜月亮,并动情地吟着歌谣:“拜月爹,拜月奶,平宜谷米养儿大,打金瓯,打银牌……”。在他们的意念中,月亮有月宫月神,有月爹月奶,有嫦娥、玉兔、吴刚、丹桂,有神奇的传说。他们希望月爹、月奶佑他们五谷丰登,儿女健康成长。我们这些小孩当然不懂得这些,常有对月亮不恭的举动,有时用手指指着月亮。父母便斥责我们,硬拉着我们的手合起来,朝着月亮拜起来,并吓唬说,以后再指月亮,月爹趁你夜里睡熟了下来割你的耳朵。以后我们便不敢乱指月亮了,有时误指了,也赶紧合掌朝月亮拜上几拜,以弥补过失。在城里,没有再拜过月亮,因为城里没有这样的氛围。

家乡人的胸膛像明月一样坦荡,他们待人真诚,邻里和谐相处得像这融融的月色。大家很珍惜邻里关系,他们笃信那句俗语,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屋边人。平时有空,你过来说说家长里短,我过去抽上几口大碌竹。若有啥时鲜好吃的,你送过来一点,我端过去一些,谁也不计较多少。过中秋节了,更热闹了,邻里互送月饼成了习俗,他们不讲面子,也不懂势利,你送两块过来,说是女儿送来的,尝尝味道如何,我送两个过去,说是儿子在外地买回的,尝尝味道怎样。小时还不懂事,我对父亲说,大家都有,何必送来送去。想不到父亲呵斥我,你懂什么,吃的味道就不同。后来我渐长了,确实品到了不一般的味道,那种邻里和睦相处的味道。我出来工作了,每年回家过中秋,都买些月饼水果之类的东西,母亲便送给左邻右舍,说是儿子带回的。我们邻里之间也便相处得像这融融的月光一样和谐,从没红过脸。

家乡人纯朴得像这似水的月色,清澈而明净。我懂事以后,过中秋节的时候,母亲常对着月的清辉教我,做人要像这月光一样清白。记得那年是我刚调到城里后的中秋节,我带一盒很大很高级的月饼回乡下与母亲一起过节。母亲看到这样高贵的月饼,先前的笑意却吞到肚里去了。母亲说,我们农家人吃得起这样金贵的月饼?我说,不是我买的,是人送的。母亲的脸顿时布满阴云,粗声粗气地说,别人送的更不能要,是不是人家有求于你?我笑着说,是我的学生阿明从广州带回给我的,他现在已经发达了,孝敬起老师来了。母亲说,做人就要清白,送月饼不能沾上势利,有了铜臭味道就变了,还对得起这月亮?我想起词人张孝祥的词:“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母亲这样的乡下人,内外亮堂,心中有一轮明月。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在词人的眼里,明月像飞动的铜镜,它依然那样明亮,那样清澈,又仿佛重磨了一遍。它一遍遍地磨,一年年地磨,越磨越明丽。我们心中那面镜子,也要一遍遍地磨,一年年地磨,才会越来越清亮。

中秋又至,身处喧嚣闹市,我依然怀念家乡的明月。那月,如银似水,流淌着一片明净,洋溢着一片宁静,涂抹出一片清白。那月时常挂在我的心中,让我的心亮堂一片。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