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

作者: 渔樵Elin2016年03月22日经典散文

将充帅位之后果和政治定荣辱

袁崇焕是个小将之才,在明暮群将陨落之后,这个投笔从戎有些智慧的小将一战成名而被委以帅职。其后果是提前结束了大明王朝。

萨尔浒战役惨败后,明王朝完全失去了战略进攻资本,面对后金强悍而锐利的攻击,步步后退。守备宁远一线时,袁崇焕的职位是按察使(类似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大小)。他的智慧是超群的,优于同僚是毫无疑问的。真正的成名作,既是守备宁远。他有进口西洋大炮,先期开战时,藏匿起来。他判断清兵攻关,初始试探较多,重器留待决战时刻用。

试探性进攻之后,清兵在国产火炮射程之外安营扎寨,谋划巧攻(毕竟清兵在数量上不占优势,尽量少折损将士)。

袁崇焕发觉对方在西洋大炮射程之内安营,且中军大帐亦在射程之内,就发炮。顿时伤毙清兵数百,其中满清统帅努尔哈赤重伤不治而亡,清兵遂退。

屡战屡败的大明朝太需求一场胜仗来鼓舞国民了,也就大肆宣扬辉煌。犹如老蒋大肆宣扬“平型关大捷”一样,毙敌两万余,云云。实际平型关也就是伏击了一千余日寇后勤运输部队,八路军折损800余。

内忧外患中(李自成、张献忠等造反分子正在四处攻城拔寨中),忽然东方边疆闪亮了一下。这根救命稻草所点亮的希望之光,被无限夸大了。没顶之人捞到一根稻草后,顿生乘风破浪之心了。崇祯问袁崇焕:“彻底解决辽东问题,可有把握?需要几年?”

“五年!”袁崇焕坚定回答。

“好!”崇祯皇帝把自己身上大氅披在袁崇焕身上,似乎眼前这位进士就是刘伯温转世来救自己的。

袁崇焕以兵部尚书(此刻,皇帝已经杀了12位兵部尚书了)头衔和督师之职,手举先斩后奏之尚方宝剑,负责辽东事务。

走马上任第一件事,斩杀皮岛守将总兵毛文龙。毛文龙屡建战功,是个悍将,部将亦是悍兵,其战斗力不亚于满清骑兵。囤聚海岛,成战略犄角之势。满清攻大明多有顾忌大后方,不敢深入。然毛文龙笼络部下多以财货,常干些打家劫舍的勾当。袁崇焕斩毛夺兵。

那么,我们且不讨论袁崇焕杀毛文龙动机,权当该杀!然而,杀毛之后结果如何?他的夺其兵计划破产了。虽然袁崇焕给了大量金银安抚,然该部队还是迅速倒猢狲散了,一部分逃亡,一部分投降满清去了。此后,大战一发,满清也少了此后顾之忧了。【结果并未如愿,可知袁崇焕在战略判断上,是不到位的。且也未意识到这个犄角在整个格局上的重要性,散了就散了,也没弥补之。足见此人不具备一个帅才该有的大局观】

此后,他开始用心经略边防,甚至明知不具备战略进攻满清的资格,遂计划维稳,似乎等待机会。他主动示好满清,要搞联谊会。而满人呢,虽然有足够实力攻打袁崇焕,但忧虑一旦兵力消耗过大,则再也无力抵御大明的新生力量之攻势。毕竟比较国力雄厚,满清是绝对弱势的。也需要一点时间来酝酿战争。

此刻,若袁崇焕具备战略思维,则宁可拼光自己队伍也要耗尽满清国力,导致其长期不再有实力骚扰大明江山。很可惜,袁崇焕一直以自身部队来思考对立满清,追求休战。【犯了大局观上的战略短视错误。再次证明其严重不具备一个战略家的思想和才干】

媾和期间,满清、蒙古大旱,饥民遍地。这是个发动攻击的好时机,拼光自己部队,对方也完了。国内媾和李自成、张献忠,甚至不顾他们,再调一支生力军来,则可一举灭种满清。很遗憾,袁大人只拿自己部队思考这一切。他为了笼络蒙古不帮满清,答应帮蒙古人解决粮食问题。他计划坐等满清饿得半死,自己再挥军驱群羊,很辉煌很牛逼的击垮满清,名垂千古!

面对袁大人开出的一大笔粮食清单时,崇祯皇帝倒吸口冷气!

李自成、张献忠等造反,就是利用饥民挨饿的时机。有这么多粮食,应该赈灾本国饥民,而不是卖给蒙古。以减缓国内造反烈度。

袁大人坚持要,还说了一堆重要性。

看在袁大人5年彻底解决辽东问题的份上,就满足吧。也许袁大人智慧胜过刘伯温,导致大伙没智商理解,也未可知!

顺便,皇帝告诫袁大人:“千万当心啊!这蒙古人与咋大明可是亡国之仇啊。不可令其将粮食专卖满清!务必让他们报上户口来,仅供不死之量!千万别多给!”

袁大人保证不流一粒粮食给满清!

结果是:蒙古人先后从袁大人手里获得了三批粮食,除了自用,也卖给满清,蒙满没有饿死一个饥民,导是大明饿死了上千万,导致李自成大军猛增,开始向北京开拔了!

【袁大人如此蠢材,简直就是书生迂腐,毫无政治、外交常识!】

【傻子都知道抗衡强敌最好办法是“疲敌”。弱小的误国,采取了孙武建议,疲敌强大的楚国,最终打垮了楚国。袁大人倒好,天在疲敌,他则资敌,还一厢情愿的认定蒙古人会信守承诺。简直是客观通敌】

等满清养精蓄锐好了;失去如尔哈赤后,政局不稳的局面也消弭了,该是动手时候了。【袁大人真好耐心,能让对方安稳度过一个又一个危机,不动手,还要握手】

满清避开袁大人布防,改走西峰口入关。【三军统帅的袁大人缘何在西峰口不设防?】

满清原本计划奇袭大明京城,效仿前金长途奔袭开封,活捉宋徽宗。但暴露了,后面紧紧跟随袁大人的骑兵部队了。进退维谷,走走停停。而袁大人也很有意思,亦步亦趋,不战亦不退。

清兵三心二意的,慢吞吞到了北京,把京城给围住了。袁大人率军在远远观望,驻扎。搞得满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京城被围。朝野震动。那么,袁大人从箩筐里进入朝堂后,是怎么解释的呢?

“满兵势大,不可抗衡,最好议和!”袁大人。

我靠!你一炮不放,现在跟朕说这个?皇帝差点一口老血喷了出来。

满朝文武一片喊杀声。更兼此前满清利用太监用了离间计,说袁大人通敌。此刻,林林总总似乎坐实了袁大人确实通敌!

皇帝还是舍不得杀袁大人。人才啊!

权衡一下,也为了平息众怒。皇帝把袁大人下了大牢。

那么,袁大人部下有个大将祖大寿,不买账了,领军脱离战场,回关外。不要皇帝了。

皇帝就派人请求袁大人书函召回祖大寿,而袁大人则回答:“我现在已经不是祖大寿将军上司了,我的话,他不会听的。”

此刻,皇帝真有杀袁大人心思了。

后来在他人开导下,袁大人书信一封,祖大寿回兵鏖战清兵。清兵自思也无实力破城,就退了。

那么,皇帝最后问袁大人:“你为什么要杀毛文龙?你为什么跟在清兵后面一直不动手?让他们围困京城,这该是多大的恶劣影响?民心是何等的恐慌?”

满朝文武坚持要杀袁大人。袁大人此刻也醒悟自己误国了,一言不发。

遂,袁大人受凌迟之刑,罪名“卖国通敌”。【皇帝此招错了!虽然误国,尚堪一用】

袁崇焕死后,李自成入京,大明灭。满清与吴三桂合兵一处,横扫万里江山。福建南明王给袁大人平反。

再后,满清皇帝康熙帝大平反。康熙帝是在做姿态,一来显示自己得 大度和对中原文化的尊重,二来显得大明昏聩,该亡!

那么,袁崇焕的悲剧在于志大才疏,而其身前身后事,则靠政治说荣辱了。

从历史的角度说,他是个典型的庸才误国。死不足惜。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