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的原生态

作者: 罗跃2016年04月26日原创散文

高炉,顾名思义,可为高山上的炉子,或者火炉。细细思之,应该是比较寒冷的地方。

在黔江马喇灰千梁(东坡)海拔1350米处山腰上,有一座叫“高炉”的村子,已享誉在外。勤劳朴实的村民们,在过去若干年的生产生活中,通过口头传唱等形式,“吼”出了原生态的、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炉号子。

高炉村因“号子”而名声在外。其实不然,高炉更是隐蔽在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高炉海拔在1400米左右,置身于原始丛林,荆棘密布、茂林修,且有大山深处少见的坪坝带。村民们半年劳作,半年修养。每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4月,大封山,为修养期,人们基本上不到地里劳作,而是围炉取暖。待雪融之后,万物复苏之时,村民们开始劳作。由于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这里盛产中药材、玉米、土豆等,放养牲畜。

农历的冬月,小寒过后,正值三九严寒时节。因工作关系,这次要到的目的地便是高炉村。这是我第一次到高炉。

一直以来,对于高炉是闻其名,不曾见于形。印象中的高炉,或者意识里的高炉,是在灰千梁的半山腰上,在山与镇的结合部上。这里的村民春可赏花、夏天打猎、秋观红叶、冬季赏雪,生活在“隐”与“半隐”之间。在灰千梁海拔1000米处开始,漫山遍野便呈现银装素裹状,白晃晃地一片美极了,正如古诗所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的,从每年的11月开始,山上便开始结冰了。树上不是雪,是“雪淞”景观。

对于赏雪者来说,进入灰千梁后,也算渐入佳境,但对于我们来说,却增强了行程的难度。当汽车行驶到卡子上(小地名)的三岔路口时,往北上坡为7292台(海拔1834米),往东下坡为高炉村(海拔1350米),寒风呼啦地吹,路面结冰较为严重,俗称“桐油凌”。路面滑,也考验着驾驶员的技术。但在驾驶员高超技术的掌控下,我们顺利通过了“桐油凌”地段。

很快,我们抵达高炉。很难想象,在大山深处,在原始森林深处,会有一块坪坝,让人们在过去的生产生活中去刀耕火种。眼前一幕,让我信服的是,云烟深处,确有人家。没到高炉之前,我想象着高炉群山峻岭,到处是森林,这里的一切究竟呈现怎样的状态?其实,想象原不及身临其境来得真实。原来这里每年的冰冻期大约在120天左右,村民们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生生不息,养牲畜,种药材,发展农林产业,逐步走上了致富路。部分村民致富后,便举家迁往马喇镇上居住生活。

高炉号子是原生态的。其实,这里的一切都是原生态的,包括山川、河流、丛林、牲畜、作物等等,甚至也可以说,连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也是原生态的,因为他们勤劳朴实无华。高炉号子是“吼”出来的,我也曾经多次观赏高炉村民们的表演,“吼”出来的声音到底是在诉说什么,其实我也不知所云。但是,他们发自内心情感交流,真挚热情,很接地气。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通过“吼”出号子,表达情感、表达生活,遂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或者文化记忆,便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