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菜和荔枝

作者: 商子雍2016年05月09日生活散文

什么地方,可以把榨菜和荔枝摆在一起呢?答案之一是餐桌;下饭的菜是榨菜炒肉丝,餐后水果嘛,荔枝。

当然还有答案之二,是一个比餐桌大了很多的地方——重庆市涪陵区的锦绣广场。这个广场的名字原来叫做“两江”,建造在长江和乌江交汇处旁边的一处高地上,十分气派。置身于广场之上,鸟瞰绿色的乌江注入黄色的长江,心中会产生一种很奇特的感受。广场上还矗立着两件青铜造像,一件是晾晒榨菜的工人,另一件是运送荔枝的挑夫,尽管体量不是很大,却也引人驻足。

锦绣广场上有与榨菜有关的雕塑,没人会感到奇怪;作为一种地方特产,涪陵榨菜太有名了,走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哪一个城市里的超市货架上,会没有涪陵榨菜呢?味道不错,食用方便,价格低廉,这么好的榨菜,你想不喜欢它都难!

和所有的腌菜,诸如萝卜干、里蕻、大头菜一样,榨菜也是以一种蔬菜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这种蔬菜名曰青菜头,最早的种植地是涪陵,现虽已推广到南北各地,但仍以涪陵青菜头品质最优、最适合用来加工榨菜。一方水土养一方特产,看来此说不谬!

不过,青菜头原本只是一种蔬菜,或热炒、或凉拌,端上餐桌供人享用。但清末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一次青菜头的好年景和一位酱菜园雇员的创新意识邂逅,再加上酱菜园老板的商业头脑与投资魄力,促成了青菜头嬗变为榨菜的华丽转身。这个雇员是资中人邓炳成,在涪陵人邱寿元的酱菜园里从事管理。面对着丰收的青菜头,邓炳成灵机一动:何不像家乡资中腌制大头菜那样,把青菜头全形加工成酱菜呢?新产品出来以后,“有客至,主妇置于席间,宾主皆赞美”。精明的主人邱寿元立即看到了蕴藏在这一创新中的巨大商机,于是拜邓炳成为“掌脉师”(类似今天的总技师),投资生产,推向市场,发了一笔不算太小的财。由于加工过程中有把晾晒脱水、初腌之后的青菜头放进木箱榨除盐水这么一道工艺,故以榨菜相呼矣!

锦绣广场上与榨菜有关的雕塑,是几位工友正在晾晒榨菜的场面;赞美劳动,歌颂工农,立足于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当然无可非议。但为什么不给邓炳成、邱寿元造像呢?大到造就了一个在涪陵历经百余年不衰的重要产业,小到可以让众多百姓享受口福,他们才是居功至伟呢!不说所有中国人,起码,涪陵人绝不应该忘记他们。邓炳成和邱寿元,是涪陵历史上当之无愧的城市功臣!

至于锦绣广场上的另一件与荔枝有关的雕塑,可能就会让一些人感到困惑了。荔枝的产地不是岭南吗?连四川人苏东坡都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常作岭南人”呢!没错,从古到今,岭南(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一直都是荔枝的重要产地;但苏东坡还说过另一句话:唐代,杨贵妃吃的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知道了吧,旧时,蜀地的涪(涪陵)、泸(泸州)、戎(宜宾)等地,也盛产荔枝,而且,由于蜀地到长安,要比岭南到长安路程近了许多,所以诚如苏东坡所言,当年杨贵妃在长安吃的荔枝,不是来自岭南,而是来自蜀地。还要多说几句的是,当时泸、戎等地出产的荔枝,或走陆路,或走水路,在涪州集中后,再沿着唐天宝年间开辟的官道荔枝道穿越巴山,来到汉中西乡的南子午镇,继续北上,沿汉代开辟的官道子午道穿越秦岭,抵达长安城外的北子午镇。在唐代,涪陵和荔枝,还真是关系密切呢,与荔枝有关的雕塑出现在锦绣广场上,实在是理所当然!

由于自明朝末年以后气候变冷,如今,每逢七八月时,涪陵已经见不到挂满红果的荔枝了。不过但凡历史,只会远去,不会消失。锦绣广场上的那两件雕塑,一个在展示继续发展着的历史,一个则是回顾已经被尘封的旧事,都让人感慨良多!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