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孩子 土台子

作者: 丁明烨2016年06月30日情感散文

儿歌曰:小茶壶,白生生,倒了茶水头一盅,我端茶水敬先生,先生咧嘴笑盈盈。先生门前一道河,先生老了学生多,学生北京做状元,先生咧嘴笑呵呵。

旧时乡村的小学异常简陋,教室是门窗破旧、房顶长草的黑屋子,课桌是土坯垒就的土台子,学生是一群鼻脸皴黑、穿着破旧的土孩子,老师是完小毕业在生产队拿工分的民办教师,因此,乡亲们常常这样形容学校——黑屋子,土台子,老师领着一群土孩子。

如此的环境,如此的师资,老百姓对学校的期望值自然也不会太高。孩子能在学校多识一些文字,会做几道算术题,明白一些道理,待长大后能读读信,记记帐,家长也便很中意了。

学校晨读是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一切还没在夜晚的寂静中醒来时,朗朗的读书声,率先打破了乡村的寂静,时而清脆激昂,时而低回宛转,像“骤雨打芭蕉,珍珠落玉盘”,给荒凉的山村增加了一份温暖,一份憧憬,一份诗意。

记得自己的小学时代,课本知识浅显,教学要求不高,学生们个个争着抢答问题,踊跃举手爬黑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音乐课更是学生们的最爱,虽然学的是一些年代久远的革命歌曲,可演唱者感觉自己就是要解放全人类的革命志士,唱的字句铿锵,神色饱满,学生们在一架旧风琴的伴奏下,尽情释放着生命的热情,至于黑屋子不黑屋子,土台子不土台子的,是没有人在意的。

当年,不崇尚知识,没有考学之说,当然也没有太多的作业,学生们对上学充满了期盼。教师也没那么功利,对成绩也不那么看重,成绩好,成绩差,老师也一视同仁,师生感情也特别的融洽,农忙时节帮老师家干干农活,也是常有的事。

正是特殊年代的作用吧,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们身体特别的健壮,脸上写满阳光内心充满自信,更不缺乏胆略和勇气,在社会上,都能快快乐乐地生活,虽没有太多的文化知识,一样成为中坚骨干。甚至越是调皮捣蛋的孩子,事业发展的越是兴旺,见到老师越是亲切。

很多人或许有些不解,没掌握那么多知识,没读那么多书籍,怎么一样有成功人生呢?按照传统文化理论,自然界遵循春发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青少年属木,木的特点是生发,因此要让他们好好地生发,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探索的欲望。黑屋子,土台子,却没有压抑孩子们的热情和希望,让他们“生发”的很旺盛,很饱满。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繁重的家庭作业,名目繁多的课外班,把学生压的喘不过气来,童年得不到很好的“生发”,无形之中心理造成许多阴影和伤痕,个体发展就大打折扣。

黑屋子、土台子,已经成为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但在我们的记忆中,那并不是灰暗,不是牢笼,而是一种简单,一种古朴,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相比之下,现在被书包压得喘不过来气的孩子们,被父母的希望绑架的孩子们,倒是生活在美丽的牢笼中。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