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与时光

作者: 程建权2016年08月12日原创散文

人们对光最直接的需求是居室的照明。无论是怎样的居住方式,照明都不可或缺,从松明火把,到煤油蜡烛,再到燃煤、风能、太阳、核能转换的电力,从“一灯如豆”到五彩斑斓,无一不是为人们驱散黑暗带来光明。一盏灯的变化,折射出的是一个时代的变迁。

如今,随便推开一扇门,吊灯、落地灯、吸顶灯、台灯、壁灯、天花灯和筒灯,都是平常的组合。灯具的概念已不仅停留于采光的范围,在现代居室装饰中,各种奇妙而精致的照明系统产生的装饰效果,制造出恬淡、舒适、高雅或者热烈、奔放、浪漫的光环境,这种让家庭“亮起来”的工程,起到了丰富家庭居室表情的作用。

上世纪70年代,虽然日子并不遥远,却是一段昏暗、泛黄的记忆。那时乡村通电的不多,县城里也有部分人家没法使用电灯,凭票供应的煤油是普通人家照明不可或缺的储备,因为不知道昏黄的灯泡下一秒钟还能否持续发光。我家有一个15瓦的灯泡,在板壁接近天花板处开了一个方形的小洞,灯泡吊在小洞内,这样一盏灯就可以照明两间房了。乡里的亲戚到我家作客,小伙伴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在拉线开关“咔、咔”的脆响中看灯泡点亮和熄灭,于是,睡觉前关灯的工作就是一种奖励。尽管15瓦的亮度比煤油灯的火焰亮不了多少,但起码没有呛人的烟味和满鼻孔的黑炭,所以,那时家里能拥有一盏能发光的电灯,实在是幸福的。

刚开始上学时,课文是大大的“初号”字,一页纸就几个字,坐在椅子上也能看得清,年级越高内容越多,字号就越小,渐渐地,我离“小方洞”越来越近了,随之而来的麻烦是没有相应高度的桌椅,于是在桌子上放一口木箱,慢慢地从两口变成三口,先是蹲在方凳上,后来跪在方凳上,个子也慢慢长高,后来脑袋几乎要顶着天花板。无论是蹲着还是跪着,一个晚上都是十分难受的,为了看一本喜欢的书,或者是完成家庭作业,只能委屈自己的膝盖或者小腿,因为“一灯如豆”,离开方凳就几乎看不清书本上的文字。一直到初中,几年坚持下来除了学业是同伴中的优胜者外,一个最意想不到的收获就是腿部力量不知不觉增强了,小学、中学、大学的运动会上,中长跑的各个项目屡有斩获,至今虽然年过半百,和小青年一起运动,体能和速度也不落下风。

几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灯泡好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功能不同的灯具组合。客厅里的吊灯、吸顶灯、筒灯,散发出明亮柔和的光线,为我和我的客人营造出明快大方和热情的环境;书房里的可变光阅读台灯,让不同色彩、大小的文字、图片清晰地呈现,偶尔关掉台灯再细细品味文字的内涵,进行灵魂的对话,大约就是读书的乐趣吧。

灯光的照明功能肯定会一直继续,但是由灯光衍生出来的附加功能也一定会不断涌现,我不能预测出下一个50年的灯光还能带来什么,但是我一定知道,更加人性化,更加能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灯光一定会出现。具有物理意义的光速是极快的,如果感受不到光的快慢,但起码可以体验光的明暗。我们从家居灯饰的发展,可以见微知着地感知社会的变迁,享受生活质量提高的快乐。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