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锅锔碗,手段拿钱

作者: 程忠良2016年09月12日原创散文

“补锅锔碗,手段拿钱”意思是说,手工行当中数补锅锔碗的技艺要求高。事实也是如此,要将裂缝的锅碗上锔补好,不渗水,没有很高的手艺是不行的。

旧时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贫困,锅碗裂了缝,总是去请补锅锔碗匠补了再用,算来比去买新碗合算。即使是村上比较富裕的人家,锅碗有了裂缝,也会补好再用的。这是沙上人淳朴节俭过生活的写照。

以前老沙上从事此项手艺的人要比“江南”地区的多。老沙上从东到西补锅锔碗的有两帮人:东片以合兴人程再扬为主,西片以晨阳人周汉林的父亲为主,虽云两帮,却相处甚洽,每年总有一两次聚会,或畅叙友谊或切磋技艺。他们每天走村串户,一副重约二十五公斤的担子从不离肩。担子的一端是风箱、炭盒,风箱上的小抽屉里放有钻具、大麦锔等;另一端是小竹筐,内装炉子、坩埚、废锅铁片、顶杖、小锤、小凳等。

正因为靠“手段”拿钱,因此传承上决不马虎。通常传子,很少传婿,轻易不外传,这是他们的传承规矩。

补锅的主要工具是炉子和坩埚。炉子的外壳一般是用报废的火油箱自制成的,高约二十五公分。然后在其内壁搪上由紫泥和石棉拌水捶打成的合成泥,厚约两公分。坩埚也是用合成泥捏制成的,是外壁厚零点五公分左右的上不封口的小锅,如鸡蛋大小。敲碎的废锅铁放人坩埚内,拉动风箱,坩埚内的废锅铁不消一刻工夫,即熔化为铁水。

补锅前得先将置于顶杖上的铁锅裂缝拓开成宽约三毫米的沟,然后用尖嘴的小锤细心锤打,缝有多长,就得捶打多长。这些工作做好后,补锅匠则一手拿着长柄钳,夹住紫泥制的小勺子,舀上铁水;一手拿一块两三层厚的棉布,棉布上涂有一小薄层捣碎的草木灰,摊在掌心。随后将勺内黄豆大小一粒的铁水倒在草木灰上,并迅速按在锅底下的裂缝处,这时液态的铁珠冒到了裂缝的上面。同时另一只手用粗布团(俗叫捺团)往将凝未凝的铁珠上一按一转,如是反复,沿着裂缝一珠套一珠,直至裂缝补完,最后再涂上一些油灰以弥合细小缝隙。

补锅的关键是动作要迅速、麻利、流畅。再则就是铁水的温度要掌控好,要看准火候,温度低了凝结太快,粘不上锅,捺不平整;温度高了,铁珠滚动不定,难以定位,没准还会烫了手。

相比而言,补碗手艺要求更高。老百姓叫“锔碗”。但凡要补的一般是有裂缝的碗,但也有补破成两爿的,乃至三爿的,还是大碗,三爿以上的,就不叫补了,因为,补了既不合算也不牢靠。

锔碗的铜搭叫“铜锔”,形状如大麦粒,故又叫“大麦锔”。这大麦锔是用黄铜丝事先敲打做成的,规格大体一致。铜丝直径零点三四毫米,每只长约一点五公分,两头打弯成钩状,中间打扁成麦状。

锔碗的主要工具是金刚钻。将直径零点三四毫米的金刚钻嵌在开有细小缺口的阳伞骨子头上,再配以钻柄、钻弓、钻线。先在碗的裂缝两边适当位置钻出小孔。钻的小孔决不能钻穿,小孔的直径和孔距要跟大麦锔粗细长短大体一致,将大麦锔按上,并用小锤轻重有致地敲打几下。一般一只碗总要捶打上四五只以上的大麦锔。最后是沿着缝隙包括大麦锔涂上泡过的石灰,蘸一些食用油擦拭一下,就算大功告成。

现在补锅锔碗的手艺已经失传,已经看不到人家有锔过的碗或补过的锅了。这是时代的进步,文明的进步。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