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看沙上,蒸糕蒸馒头

作者: 海航 沙禾2016年10月05日原创散文

一般,过了腊月半就开始蒸糕,一直蒸到立春前夕。此时,外面下着纷纷扬扬的,屋内在撒着雪白的白粉蒸糕,腾腾四溢的热气,让人深深感受到了年味。

蒸糕,有专门的工具,叫甄,木制,无底且有屉子,呈圆柱形,高有半米。蒸时,低屉上铺上一层专用的蒸糕纸。蒸糕师傅将拌好的米粉均匀地撒上寸把厚的一层,待蒸汽透过米粉层,再撒米粉。如此,哪方蒸汽上来,就要在哪方撒米粉,一直撒到大半甄高,就铺上一层湿纱布,再盖上锅盖焖一会儿。待蒸汽满溢,米糕已熟,即将甄端下倒在八仙桌上,用力揿捏成约三寸厚的圆柱形,趁热用鞋底线先结出四块扇形的边糕,再将中间方块结成方方正正的四条块。这是孩童们愣愣望着、垂涎欲滴的幸福时刻。在喜气盈盈里,记得父亲总是一边用扎鞋线截断年糕,一边讲上几句伍子胥的功绩与忠烈。现在想来,只有沙上那种白水方砖年糕,才是当年伍子胥备战备荒的糯米城砖的本色所在。

腊月廿三、四送过灶后,即开始蒸馒头。此时,村埭上那些会蒸馒头又有笼格的,即在户外垒起土灶,搭好芦壁棚子。随即,家家户户便行动了起来。男的挑着面粉去搀酵,女的在家准备馒头馅心。一旦面粉发酵,就挑着硬柴,拿着馅心去做馒头。

沙上蒸馒头,是用老酒脚搀的酵做馒头,松软好吃。蒸馒头,关键在搀酵。要吃大馒头,多吃几个“老拳头”,其中“老拳头”就是在面粉发酵过程中使劲揉面的意思。地上先搁平一只大木盆,待散开面粉、注下温水、兑入酒脚后,但见“师傅”挽起袖子,将其和匀,再用像卷铺盖一样的动作,一会儿将面团卷拢,一会儿又用拳头将其捣开,如此反复,弯腰不断,挥动着一双拳头使劲地砸下面团(这一过程叫搀酵)。此时,虽然户外天寒地冻,但使劲的劳作使师傅额角汗水盈盈。搀酵结束,放在脚盆里,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棉袄,盖在上面,让它发酵。大约两个小时,面团就会发到鼎盛。用手一揿,瘪下,一会儿又弹起,用刀切开呈蜂窠状,即可做馒头了。

芦壁大棚里早就架设好了一张长长的条桌,两边挤满了叽叽喳喳说笑着的大娘大婶们。她们一边说笑着,一边相帮着做馒头,所以刚刚撤走一家,就又添上一户。如此一家垫一家,这条桌上始终充盈着忙碌而快乐的手,充斥着银铃般欢乐而舒心的话。小孩子用筷子蘸上红水,将刚做好的每一个甜心馒头上点上红点。男人们则将放好馒头的蒸笼架到锅上。此时,大棚一端的土灶上,不时有红红的火苗从灶膛内蹿出,映照着人们幸福的笑脸,蒸笼间也不断地逸出一股股香白如棉的热气,一团团飘散开来,弥漫着整个大棚,像似人间仙境,伴随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温暖着数九寒天里这座被皑皑白雪覆盖的村落。

随着最顶端上的一格蒸笼间有热气逸出,品尝馒头的时候就要到了。这时,最兴奋的要数一直缠在桌边的孩子了,他们在灶台前转来转去。一旦出笼,便手舞足蹈地窜到棚外,迫不及待地从晒帘上抓过一只馒头就往嘴里塞,被烫得龇牙咧嘴,还一个劲地喊“好吃”、“好吃”。

一家馒头蒸好后,就挑着馒头冒着风雪、踩着冻雪,吱咕吱咕地往家走,碰着挑着硬柴、馅心来做馒头的人笑打着招呼。这样的日日夜夜一直持续到小年夜。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