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六十年代

作者: 张瑾2016年10月20日情感散文

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父母没钱给他们买玩具。那个年代里,乡村的供销社几乎没有卖玩具的,即使有,做父母的也没有钱给孩子买,孩子们也没有缠着大人们要。不过,没玩具不等于他们不玩耍,不会游戏。俗话说,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自做玩具,三五成群地玩游戏。男孩们常在一起推桶箍、抽陀螺、打弹子……女孩们常聚在一起踢毽子、丢沙包……可以说,他们的童年,物质虽然贫乏,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不讲究穿戴。由于吃饭还成问题,他们根本不能讲究穿戴。穿的衣服大多是粗布,有黑、白、蓝三种颜色,春天穿两件布衫,夏天单衣单裤,秋天穿夹袄,冬天穿棉袄、棉裤。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孩子,每年春节,能添一件或一身用涤纶、洋布做成的细布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那一代大多数农家孩子穿衣的写照。

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很小的时候就劳动。五六岁的时候,他们胳膊上挎个篮子,在春天的阳光下、和风里,去麦田当中掐各种野菜;八九岁的时候,他们会放牛、放羊,也喂猪,还在落霜满地、寒气袭人的严冬用筢子去搂木、庄稼的枯叶;从十一二岁起,在假期,他们开始和大人一起下地耕种、锄草和收庄稼。他们都过早地体验了劳动的艰辛。

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精神生活贫乏却富足。由于物质匮乏,也别奢谈什么精神生活了。他们一年当中能听几次瞎子说书、能看几场露天电影或者能翻上几本破了皮的小人书会成为他们终生的记忆。即便如此,那个时候,也没有多少人感到无聊、精神空虚

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父母子女之间不言爱。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只能藏在心里。即使在书信来往中,也几乎听不到父母说“孩子,我爱你”或者子女说“爸、妈,我爱你们”之类的话语

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与父母很少沟通。他们思想上有了疙瘩大都憋在心里,很少向父母倾诉。他们解决思想包袱的途径是向朋友诉说,与朋友交流,或者自生自灭。因此,有时候,他们活得并不轻松,甚至可以说很沉重。

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父母的教育方法很简单。父母教育孩子,经常说的就是“到了学校,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长大才能有出息”这句话。对子女的学习,父母却从来不多过问。

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与异性不说话。在那一代的思想意识里,男生不搭理女生,那叫正派;与女生说笑打闹,那叫“流氓”、“坏”。女生同样坚守着“男女授受不亲”的虚伪。这种道德禁锢着他们的思想意识,使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和看待男女生之间的交往。

其实,每个时代出生的人都有各自的特征。出生在六十年代的人,虽然经历了天灾人祸,但也赶上了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教育的第一班车,高考制度的恢复和教育的一度蓬勃发展,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总之,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童年虽然饱尝了苦,但长大成人后也尝到了生活的甜。他们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因为,我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