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未亡

作者: 蒋沁沂 徐欢2016年12月01日来源: 西南商报原创散文

着名作家马原于2002年在一次文学沙龙上抛出了“文学已死”的观点,可谓语出惊人,现场一片哗然,随后更是在国内文坛掀起了热议。

这种观点的兴起,并不是无风起浪。近年来,在泛电子化阅读的趋势下,国内文学出版业日渐式微,众多城市的书店遭遇了集体歇业的惨状。商品经济的大潮对文学界进行冲击,许多作家的作品中也出现了商品化的倾向,使他们绞尽脑汁的不再是刻物的生动传神,而是形式的弄奇斗巧,苦思冥想的不再是下笔的行云流水,而是为发行量的钻营奔走。于是有人悲观地高唱“这个时代已经听不到文学的声音”、“文学没有继承者”,甚至“诗人已死”。

其实不然。前段时间有一名微博网友,自谦才华不够,发起了为“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的诗句“求下联”的话题,短短几天时间就获得了上万条回复。其中转发量最高的是“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最受原博主欣赏的则是“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醉里经年少,乍醒华发生。沧浪星野阔,月涌浮骚声。我恨鸿翼轻,难度天下人”。而一位名叫“南海牧鲸人”的网友接上“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闲约二鸿儒,黄昏扣柴门,阔谈三更后,把盏有余温,醉眼四处看,皆为梦中人”,更是体现出了较高的文学素养。网友诗性齐发,各倾陆海,纷纷续上下联。这一盛景,不禁让人慨叹“国人诗性未死”!

文学已死吗?在我看来,文学只是出现了不同的形态而已。有位名叫余晗睿的六年级学生,40分钟内写出一篇作文,以文言文形式引经据典地阐述家庭教育对阅读和习惯的重要性,这篇600余字的作文迅速走红网络。“伴,人之情也。读书,明理也。习惯,所以修身养性也。此皆父母之教也”。在余晗睿看来,“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畅游在文学经典之中,他明白了许多修身养性、处世为人的哲理

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而作”,历史赋予了中国历代文人以使命感,便有了以上的古训。文学要与时俱进,才能注入新的活力,拥有生机。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心聆听了时代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让自己的心跟随时代一同搏动,才有了那数不尽的名篇佳作。所以,我坚信未来的文学形式将出现无数种可能性,那些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将永不泯灭,那些为时代发声,把握时代脉搏的文学将永不消亡!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