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工细作王不留

作者: 李志红2017年04月15日来源: 邢台日报原创散文

屋后,有一垄向阳的菜畦,去年秋分的时候,母亲买了一两王不留籽,撒在了翻的松软的地里。数日后,菜畦里便开始有了星星点点的绿。这东西本来是不怕冻的,但是母亲为了让我们在春天尽快吃上它,还是用地膜把它罩了起来。

惊蛰过后,下了一场小雨,我无意中发现,已经一拃来高的王不留,被雨水滋润的很是水灵,握一簇在手里,如握着一根根翡翠杖。兴致盎然处,便张罗着让母亲赶紧做一次王不留宴。

有人写过一篇关于农家菜的文章,里面说,农家菜这东西,一定要老妪来做,最好在被熏得漆黑的厨房里,铁锅、木柴、大油、粗盐。她们做的不是菜,是人生,是感悟。这种境界,可不是一般厨子所具备的。

中午的时候,饭桌上便多了三道王不留菜。生腌王不留,王不留蒸菜,椒盐王不留。

与酒店厨子所做的不同,母亲做菜从不放那些时尚的调料,甚至连味精都弃之不用。她说,那些调料一来会把菜品的本味遮盖住,二来吃多了对身体没有好处。她做菜,全凭着那股认真与执念。

生腌,是最接近王不留本味的一种方式,新采下来的王不留,洗净,放在水盆里泡上半个小时,拿出来切段,撒上盐巴、酱油、麻油一起腌制,用来佐餐,味道比里蕻不知道要鲜上多少倍。

王不留蒸菜,是母亲的拿手菜。从我记事起,一直到上大学,几乎年年春末夏初的饭桌上都会有它的一席之地。把王不留洗净,切段,加入盐巴,再加入面粉裹匀,抖散,放到笼上大火蒸制两三分钟。火候很重要,时间长了,会粘连成饼,而且颜色变得发黄。蒸熟以后沾着蒜醋汁,满口生津。

椒盐王不留,是母亲自创的一道菜,也是她最得意的一道菜。在厨师看来,它其实就是“香椿鱼儿”的翻版,可是母亲一直说这道菜是她自己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原创,不存在“侵权”。细细想来,也有道理,因为厨师们在制作“香椿鱼儿”时挂的是全蛋糊,而母亲用的却是白面配上玉米面,再加上鸡蛋液调制的糊,做出来焦脆异常,而且还久不返软。

当然,王不留做菜不止局限于这几种,还有王不留丸子、王不留饺子,等等。

据说,六朝的周颙,生性寡淡,终年食蔬菜。有一次,文惠太子问他蔬食何味最胜?他说:“春初早韭,秋末晚菘。畦中牧牛,深海紫菜。”“牧牛”就是王不留的别称。周颙这样一位“资深吃货”都这样说,足见王不留的味道之鲜,当真名不虚传了。

谈起“王不留”名字的由来,里面还蕴藏着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传说王不留是药王邳彤发现,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邳彤想起当年王莽、王郎曾来过他家乡的事。王郎率兵追杀主公刘秀,黄昏时来到邳彤的家乡,扬言他们的主子是真正的汉室后裔,刘秀是冒充汉室的孽种,要老百姓给他们送饭送菜,并让村民腾出房子给他们住。这村里的老百姓知道他们是祸乱天下的奸贼,就不搭他们的茬儿。天黑了,王郎见百姓还不把饭菜送来,心中火起,带人进村催要。走遍全村,家家关门锁户,没有一缕炊烟。王郎气急败坏,扬言要踏平村庄,斩尽杀绝。此时一参军进谏道:“此地青纱帐起,草丛生,庄稼人藏在暗处,哪里去找?再说就是踏平十个村庄也解不了兵将的饥饿,不如赶紧离开此地,另作安顿,也好保存实力,追杀刘秀。”王郎听了,才传令离开了这个村庄。邳彤想到这段历史,就起了名字叫“王不留”,就是这个村子不留王莽、王郎食宿,借此让人们记住“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在所有菜蔬里,王不留这东西最为低调,也最耿直,其貌不扬,类似麦苗,又似野蒜,无艳丽之花,多米粒之籽,便是有名的中药“王不留行”。它不计塽恺之处,又无攀附之蔓。只需一处薄地,几次清水灌溉,便无需其他。一茬之后,不数日,新茬又挺。一撮,盈盈一握,似贵妃束腰,难以下镰,唯恐有暴餮之感。

吃完饭,儿子咂咂嘴说,真好吃,要是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就好了!母亲笑道,放心吧,我已经为你们储备了许多,即便是在冬天依然能让你们吃到新鲜的王不留。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