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寺里话清凉

2017年10月09日来源: 南阳日报原创散文

苍天钟灵地,宛人信福祉。

两院清凉寺,分踞邑南隅。

隔河不相望,香火绕东西。

早就听人说,原南阳县有两座清凉寺,在明时香火颇旺,盛极一时,近代才渐次湮废。直到去年我们的团队在整理盆地文化资源时,才摸清了大致方位。但近在咫尺,却未能亲临,真想知道两座清凉寺的概况,就这么牵了整整一年。

前些天,在市侨办区侨联的联络下,应瓦店镇政府邀请莅临冯庄考察当地文化。村上一位姓冯的老先生不经意告诉我,瓦店清凉寺就在冯庄东二里的老溧河东岸的高岗上,其实是在官庄镇地面上。一兴奋,扯着老人就去实地勘察其遗址了。

辽天野地,一杈梢上团着个老鸹窝,一座破窑,凄凉得瘆人。几垄绿苗里,先生言之凿凿,此地即是清凉寺大殿的中心,大寺供奉的是等等大神。我却茫然不知言何。

不过,归途路过老溧河故道,过老溧河明代石桥“二龙桥”,突然就联想到了冯庄一带明代曾经屯过的一位“千户”大佬,尤其是桥上的两条石龙,又进一步联想到了明代南阳古城琉璃桥上的两条龙,以及唐王府去香严寺奉祀,一路修建的一龙桥、二龙桥、得子桥、唐王桥等上面的龙头龙尾。顿时悟出,那千户定是皇族,不然,通往清凉寺的桥上何以敢用龙的规制来彰显自己的来头呢?

尽管没有看到清凉寺的身影,但配得上让皇亲贵族们修筑专用龙桥来奉祀,清凉寺的规模可想而知了。

后又应潦河镇邀请,和几位文友学者一起,前去探访潦河的清凉寺。来到镇南三四里的清凉寺村,应路人指点,穿过交绕的村中窄巷,在潦河古道岸边一片杂布的屋舍旁,我们翘首觅望,哪里也没有寺院的迹象。一位悠悠而踱的老人,项间搭着管旱烟袋,漠漠而问:“你们爪里?”回毕,“都不会往后看!”

身后,竟真有一处矮矮的破瓦房敞着门,里边供着几尊泥塑。门外的灰窝里躺着两通厚实实的大碑。

“这有啥看!”老者看着我们又是擦拭石碑又是爬高上梯拍照,丢下句话,塌蒙着眼抄手离去了。

老半天,老者又悠了回来,没好声地说:“东边有堆烂石头,想瞅去瞅瞅。”这次欲走没走,却跟了我们去。

“老铁香炉子是河里挖出来的,石头是从几个桥上拆里”,还是背后冷不丁撂的话。

一条光光的土路从岸上绕着下了河滩,远远地缭过一座矮桥,蛇一般摆动着,上了对面的沙岸,一直延入岸上油油的麦田,忽隐忽现,一会便没了踪影。

一道 清流幽幽流淌着,几只鹅鸭没头没脑地在河里游弋。

“这还是寺里的二门门墩。”老先生点着烟袋锅继续说,“那几家都盖寺上了。”说完,像是陡然想起了关紧事,匆匆而去。

石门墩,大致尺寸0.4米×0.5米×1米,这么大的以前没见过,故宫里也没这么大的,这可还是二门的。

这里尽管一样凄凉,但还看到了几件实物,比起瓦店那边的还算是有幸。

不是游人有幸,是寺有幸。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