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作者: 鱼保民2018年03月30日来源: 商洛日报情感散文

过年了,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仿佛像缕缕春风轻轻地温暖着人们的心田,喜悦写在脸上,温馨幸福感觉溢满了每个人的心头。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亿万人发自肺腑的心愿,它深深的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每当快过年的时候,就像神州大地吹响了集结号,在外工作的、打工的、求学的、创业的,每个思乡的心都快乐着、激动着。返乡的潮流汹涌着,人山人海、舟车劳顿,回家的路虽然走得很辛苦,但无论千难万险都挡不住人们匆匆的脚步,迫不及待的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中,与亲人团聚,投入到家庭温暖的怀抱中,回到身心可以安放的故乡。像一叶漂泊的小舟回到了温馨的港湾。回家过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

过年是亲人团聚的的日子,一家人亲热的围坐在一起,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老人眼看儿孙承欢膝下,全家人共享天伦,无比幸福;儿女情长,父母恩深,大家其乐融融共话团圆,欢声笑语像含苞怒放的花儿一样,温馨的绽放,清香四溢……

年是什么?“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住,也看不到,但他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心头轻轻一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这是季羡林先生对过年充满诗情画意的精彩描述。

过年了,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多了起来,鞭炮声一天比一天密集了,那集市上叫卖春联的、福字的、年画的让人们感受到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新年已踮起脚尖,迈着轻盈的步伐,翩翩的踏进新年的门槛。匆匆回家的脚步声,大人孩子的欢笑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小商小贩的吆喝声,恰似演奏一曲优美的交响曲。

儿时天天盼过年,在孩子的心目中,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快乐和喜庆,在物质贫乏的计划经济年代,过年就意味着穿新衣、吃好饭、放鞭炮、走亲戚、拿压岁钱。到了今天,人们对年没有太多的期盼,越来越感慨年没味了,其实不是年没味了,而是过年的形式变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了,穿新衣、吃好饭不再是孩子们过年的期盼了,不经意间与年的心灵距离越来越远了。

团团圆圆过年,是千百年来龙族文化萦绕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弃舍不了、割舍不断的根,一年又一年,在欢声笑语中,春节文化再次镌刻上了新的年轮,过年在人们心头的幸福感难以言喻。

过年不仅是一个节日,它也是永远不变的亲情和淳朴而亲切的乡情民俗,年不仅是节日,它还是文化的风景线,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

过年是炎黄子孙共同的盛大节日,不管大江南北还是长城内外,不管是域高原还是天涯海角,到处热热闹闹,一片红红火火,到处洋溢着祝福、吉祥、喜庆的氛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更把过年描绘得淋漓尽致。

让我们站在新年起跑线上,怀着感恩的心,要爱和亲情去点亮明媚的春风,去感受生活的绚丽多彩,快乐生活每一天。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