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杜布

作者: 陆福兴2016年10月12日散文随笔

沙上人家将自织的土布,叫老杜布。每次看到家里的老杜布被单,就想起纺织老杜布的艰辛。

被单是由几幅布缝起来的,我知道这布是全天然棉的,每幅布是一尺一寸宽,我还知道它是由三百一十根左右的经纱织出来的。

我想起了母亲纺纱的样子。在如豆的油灯下,母亲右手摇动着转轮,左手配合着抽纱,手臂尽量往后扬,抽到手的极限,就把纺车稍稍回一下,便熟练地把纱压在锭子上。锭子上的纱慢慢增多,渐渐鼓起来、满了,母亲便把纱从锭子上取了下来。母亲不在的时候,我也学着纺一点,没想到竟也学会了。

纱纺得差不多了,母亲便把经纱弧成一框一框地进行浆纱。浆纱是把弧好的纱放在缸或盆里,然后把烧熟的薄浆糊浇在上面,混合、脚踩、漂洗、晾干,这时的纱比较硬朗,再用纺车把一框一框的纱做在筒管上,这样就可以经布了。

说是经布,实际上是把筒管的纱经成可以上布机的纱。经布需要在宽约十米的场地上进行,筒管架往往是上下两层的竹架子,是用来架筒管的,筒管在架子上的时候可以随着抽纱自由转动。在距筒管架两三米的地方,两头钉上两排小桩,桩的多少由经多少布而定。这时,就可以从筒管上找出纱头,拉成一束,来回地依次绕在地面的桩上了,绕到大约三百一十根纱,就够了。经布的时候有时还要注意几种颜色的间隔,这样就可以织出格子的或条纹的布了。

经布的后期工作是运布。先按设计好的布纹把纱的一头纳入筘里,这工作比较烦琐。纳好筘,就可以运布了。运布的时候,一头是纱,往往放在脚盆里,脚盆放在加工过的杈上,可以随时拖着走,另一头是两张专用的大板凳,上面架着两头有六根小木头作扳手的磙子,随着磙子的扳动,经过筘运过的平整的纱就缠绕在磙子上了。我小时候常做的工作就是扳动磙子,而母亲总是一手运筘,一手用竹子轻轻拍打纱,这时,装有脚盆、压着石头的树杈就慢慢地向我靠近了。

经好的纱装上布机也是很烦琐的事,这只有母亲做、我看的份了。穿综是很细致的活,不能有差错。穿综的时候,要把纱从综中间的扣子里从前往后穿过,而且是间隔着一根穿在前综,一根穿在后综,不能有错。穿好综后还要进行二次纳筘,这时的筘比前面的筘要细密。

这时候就可以织布了。织布真可算是全身运动了,是件很累的事。双脚踩在踏板上,左右一上一下的,踏板上面的绳连着综,综也就一页上一页下地把经线分成上下两部分,然后左手把筘推向前方,右手在瞬间拉动头上方的绳子,绳子向上,带动梭子,“啪”的一声,梭子就拖着纬线穿过开着的上下两层经线,左手将筘往身边一拉,“砰”的一声,经纬线结合在一起,布就成形了。

一般的棉布单因为有条纹或格子,布机上拿下来就可以缝制了。如果做衣服,一般织白布,再碾色。

老杜布是全手工纺织而成的,上面凝聚着农村妇女的心血、汗水,所以她们特别珍惜。做衣服剪下的布头是舍不得丢掉的,可以留着以后补衣服用,还可以拼凑起来做鞋面布,做鞋面布剪下来更小的布头可以拼凑着折叠起来纳成鞋底。如果有人丢掉巴掌大的布,在她们看来是天大的浪费。

老杜布,离我们渐行渐远,几千年来,它是民间巧匠智慧的结晶,是广大妇女辛劳的成果,是沙上人家在那个年代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