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的时光

作者: 兰草ygl2016年01月24日名家散文

淬炼的时光,让母亲在年轮的蜕变中刻上岁月的痕迹。心底泛起的淡然,不经意间暴露出一种难以用岁月撑控的怀旧情愫,回忆时常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零零散散或者说支离破碎的生活往事,时常挤进脑海,时常钻到梦境。想来更多还是儿子那张充满稚气的脸,那只胖乎乎的小手,还有“妈、妈妈”不停的呼唤。母亲多少次地想,儿子在母亲的记忆里或睡梦里,为什么总也长不大!

从知道儿子已经降临那天起,母亲就真实地体验了孕育的温馨和亢奋。儿子呱呱落地,那条生命依恋的脐带被突然剪断,亲情别样的依恋,却让她饱尝了无尽缠绵的甜蜜。

开始,儿子喜欢依恋地躺在母亲的臂弯里贪吃酣睡,醒来便冲着母亲灿烂地微笑。喜欢挥着小手,蹬着小腿,依恋地向母亲传递生理密码,得不到满足,便放声哭闹。

后来,儿子渐渐地懂得情感交流,母亲成了他最亲近的知己。他喜欢敞开天下所有的秘密让母亲瞧,包括自己微不足道的快乐幸福痛苦、委屈。他也喜欢坐在母亲的面对,缠着母亲讲故事,举着手里的小书,不厌其烦地刨根问底。他更喜欢把母亲对小书的理解,变成自己的记忆,再加以自由发挥,讲述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听。

再后来,儿子长成母亲一条割也割不断的小尾巴,时常大模大样地跟在母亲后面,母亲去哪儿,他跟到哪儿,什么人、什么地方也不陌生,母亲的朋友成了他的朋友。

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城市,母亲面对紧张的工作,索碎的家务,还要补上年轻时缺失的学历教育,生活不免有些辛苦,但只要想到儿子依恋的期盼,便觉得充满了温馨和力量,所有的时光都充溢着希望。

最棘手的是儿子时常不断的感冒发烧,母亲坐在病床边,守着浑身发烫脸蛋通红的儿子,心乱如麻不知所措。日子是清苦的,也是拮据的,母亲知道,仅凭夫妻俩人当时微薄的工资,不能对生活报过多的幻想,一切都要靠自己,也必须做坚强的自己。

儿子小小的依恋曾经唤醒母亲巨大的爱,母亲将所有能给予的爱,都给了儿子。稍有一点闲暇,就不辞辛苦地为儿子编织毛衣,缝纫衣服,一针一线都是情,线有多长爱就有多长。

一连几年的“六一”儿童节,母亲都激情满怀地为儿子在报刊上发表散文。用笨拙的笔,记叙儿子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从母亲心底流淌出的浪漫文字,是一种博大的爱的寄语,也是母亲对儿子一份最真挚的希冀。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没有边际,也不需要任何索取。望着儿子稚嫩的脸庞,母亲心中时时涌动一股幸福的暖意,也曾无数次地想、无数次地盼:儿子,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

似乎就是瞬间,儿子就一下子长大了。不再依恋地拽着母亲的衣襟,在自我陶醉的快乐里不能自己。

那次,机关放映电影,最喜欢看电影的儿子,摆着手冲着母亲说:“你们去吧”。母亲看着他,一脸的不惑,从来都是一家三口人一起看电影,或者说都是被儿子缠得没办法陪着他看,突然少了主角,就像一部机器失去动力,看电影还有什么心情和滋味儿?母亲还清晰地记得那是个让自己有点说不清感受的傍晚,刚上中学的儿子,似乎变得有些陌生。

儿子的人生,从此翻开新的一页,拒绝时常出现在母亲的生活里。母亲想帮他,儿子说“我自己来”。母亲嘱咐他,儿子说:“别操心”。母亲牵挂他,儿子说:“不用惦念”。母亲责怪他,儿子说:“太啰嗦”。那些听起来平平常常的话语,让母亲明白,长成男子汉的儿子,不再依恋那张用母爱编织的密不透风的情网,希望给自己给未来一个自由和自立的空间。

几年后,儿子便外出求学,像长大飞出巢的燕子。母亲突然觉得那些无数个用一家人朝夕相伴的日子堆起来的爱的依恋、爱的温馨,还有爱的辛苦、爱的烦恼,都像昨天的时光远去了。母亲抑制不住对儿子的那份牵挂、那份思念、那份期待,以手札叙述的方式,记下了儿行万里那段日子的点点滴滴。

儿子留学归来,彼此的距离缩短了,可天各一方还是聚少离多。母亲知道,过去那种手牵手肩并肩依恋的时光已悄无声息地过去,昨日的太阳晒不干今日的衣裳,过去了就不会重来,唯有一颗母爱的心会跟爱一起走。

那次在商场,母亲看到一对母女,有说有笑地聊着逛着,那种亲密、那种亲切、那种亲情,让她有一种温馨弥漫的感觉。那次在浴池,看见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妇,被年过半百女儿陪护着,潇洒地躺在浴床上搓澡、沐奶浴,老妇快乐的神情,让母亲不能不受感染。还有那位丈夫早逝的母亲,女儿远在国外留学后来工作,一直坚持三、四天与母亲一次视屏通话。女儿这样做,显然是为了让母亲少许对自己牵挂,也让远在它乡孤独的母亲,少许生活的寂静。

这样的情境看多了,母亲心里便生出一点羡慕,甚至一点嫉妒。母亲知道今生不会有一个与自己齐肩,像自己却比自己聪明、比自己漂亮的女儿相伴,沉浸在母女相依形影不离的甜蜜里。忘记曾经养育辛苦的母亲,希望时光倒流,身边的儿子永远也别长大,像那些母亲的女儿一样,与己朝夕相伴亲密无间。母亲在哪儿,电话就追到哪儿,母亲在哪儿,脚步就跟到哪儿。

其实并不是母亲情感的天平发生了某种倾斜,母亲至今仍时时以儿子为自己的骄傲,看儿子比自己生命都重要。记得无论在国内读书,还是在国外求学,在校团委、校学生会,总能看到儿子勤奋努力的身影,他喜欢人脉气场,喜欢给自己搭个展示的平台。记得当时经济还未独立的儿子,冲着异国它乡那片秀美的景色,曾信誓旦旦地在电话里对父亲说:到时候在世界最美丽的地方,给你们买个大房子。母亲至今不知道儿子说的到时候,究竟是什么时候,也不知道那个最美丽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模样。尽管母亲知道这是一张预支的空头的或许是很难兑现的支票,心里还是对儿子充满了谢意。

似乎这样想这样说,母亲从儿子诞生那天起,能做的或者说应该做的,就只剩下关心他、爱护他、祝福他,发自内心希冀所有的关心、所有的爱护、所有的祝福,伴着他健康幸福的成长。

屈指算来,母亲的一生,与儿子真正彼此依恋的日子,其实就那么几年,说短暂也短暂,说漫长也漫长。历历在目的,都是往事。那时候,苦和累的时候,希望日子像流星快点从头上划过,儿子快快长大。乐和闲的时候,希望留住太阳,挽住光阴,天天牵着儿子的双手。

长大的儿子,褪去了青春的青涩,洗去了生活的铅华,渐渐地懂得珍惜母亲那份不会苍老的母爱。儿子不会忘记节日里给母亲送上祝福,不会忘记抽身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探望。见到儿子,母亲赶紧跑商场,抱回吃的用的一大堆物品,遗憾的是似乎还未来得及感受什么,儿子便又匆匆离开。人去屋空,母亲又想,儿子在外打拼实属不易,懂得孝敬懂得牵挂就好,无需更多。

儿子在远方时常打电话给母亲,很随意很直接也很简短。对话里有思念、有问询、有需要,每次每次好像有好多话要讲,又三言两语概括完毕。有时候拿着电话跟母亲讲着,却有间无意地问父亲在哪里。母亲知道,长大的儿子,在自己乐此不疲地把期待留给下一次的时候,已经把更多的依恋转向父亲。他与父亲的对话可以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可以是货币与流通,也可以是战争与和平。

母亲时常在想,人生其实真的很简单,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接着下一个四个季节春夏秋冬,依恋是母亲灵魂入梦的情愫,踏实而又温馨。有时刻意寻觅不到,不经意却荡漾在过去的回忆里。

母亲也时常问自己,是不是身处幸福而不知,只记得一颗母爱的心都捧给了儿子,忘记自己也从中获得许多珍贵的回馈?是啊,这么多年,似乎就是因为有了儿子,母亲学会了博爱,学会了勤勉,学会了坚强。经历了人生艰难困苦磨难的母亲,懂得不必遗憾生不逢时,不必报怨命运不公,遗憾和报怨也无济于事,只有把握自己,才能明白自己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人到了成熟淡定的年纪,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人无所求,其实并非尽然,看着儿子健康快乐成长,包括他事业的进步他生活的幸福,不就是母亲人生最大的奢求吗?

母亲不经意间注意到,自己在变,儿子在变,社会细胞的家庭也在变。她发现,过去几世同堂的大家庭,父母在哪儿,家在哪儿,儿子像大雁一次次飞回巢,养儿防老,天经地义。如今独生子女的小家庭,孩子在哪儿,家在哪儿,母亲作为孩子的幸福帮手,更多的是因需要,任劳任怨地出现在孩子的字典里。

不是吗?身边那些年龄相仿的母亲,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又重新上岗。把人生剩余的精力,重新分配给儿子、孙子,忙得不亦乐乎,忙得心甘情愿,还要掏出积攒的积蓄。光阴流水,儿子、孙子长大了,自己已经步履蹒跚。

一次在电视里看到一位老妇,记者采访问她:什么是幸福?她说:儿子走了好多年,前一段时间生病回家住了一段时间,我天天和他在一起,那段日子最幸福。

对于母亲,幸福其实就是如此的简单,天南地北闯荡的儿子,经常抽身回家看看,或许就是母亲一种别样的期待,一种别样的幸福。

说到依恋,有个朋友给我讲起他母亲,脸上的表情有种说不出的复杂。这么多年来,他和母亲尽管分别在祖国版图的一南一北,几千公里的距离,他母亲隔三差五给他打电话,让他买这买那。有的是吃的,有的是穿的,有的是用的,无所不包,上至几千元进口的生活用品,下至几元钱的食品小菜。他知道,有的东西他母亲其实并不真心需要或者东西到手又不喜欢,常常随手就给了别人。对此他并不在意,仍然乐此不疲地从网上不停地购来寄去。朋友事业有成,特别孝顺。当年他为给父亲治病,花掉上百万,留给他母亲的养老钱怎么用都花不完,何况他母亲身边也有儿女相伴。

我猜想,母亲或许就是想用这种与儿子生活沟通的小伎俩,永远依恋地牵着儿子的手,享受那种邻居大妈羡慕的神情,陶醉在自己营造的那种与众不同的愉悦里。依恋是世界上最永恒的真情。在母亲心中,儿子即使年龄再大,永远都是心存蓬勃朝气的孩子。此时在儿子面前,年过八旬的老母如同一个返老还童依恋不舍的孩子。

依恋是条血源的纽带,依恋是座亲情的桥梁,依恋是一种生命的寄托,依恋是一种生活的责任。或许正是如此,支撑社会发展的家庭细胞才得以延续,流传几千年的道德文化才得以传承。

后来母亲曾苦苦地想过,到底如何诠释母子间这种若明若暗的依恋?想来想去漫无边际,不过还是觉得:母亲,是给予儿子生命的人,更多的时候是在高兴的时候想儿子,希望儿子分享生活的快乐;儿子,是给予母亲寄托的人,更多的时候是在困难的时候想母亲,希望母亲带给自己力量。

再后来,母亲渐渐的懂得,母子虽然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绵长而又饱满。但真正的母爱,不是对儿子爱的永恒占有,爱儿子,就要收回出于爱展开的手,在渐行渐远中得体的退出,腾出足够的爱的空间,让儿子自然成熟成长。因为母亲越来越清楚,儿子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为母亲而来,而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的诞生,虽然生活在母亲的视线里,却根本不属于母亲。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