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塘印象

作者: 杨维礼2016年08月12日原创散文

从合肥到长丰县城水家湖,中间要穿过千年古镇下塘。

为什么叫下塘呢?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北宋期间有“夏塘镇”,明嘉靖《寿州志》记为“下塘”,继而沿用至今。

可也有民间传说。下塘在宋元时叫“夏塘”、“板桥村”,明清时又出现了“庵子李”等称谓,以李姓先民于洪武年间自江西迁入时,在此搭建茅庵居住而得名。之后,至清康煕、乾隆年间,盛世人丁旺,物丰贸易兴,外地客商见此地四周有塘,一出街便下到塘埂,于是称之“下塘”,沿袭至今。

走在下塘的街头,总是听到人们谈论下塘的“古”,说什么历史上下塘集建有文昌宫、金钟寺、东岳庙、“三步两座桥,九路大瓦房”、南街牌坊等,到处是故事。不信?漫步下塘巷道,聆听古镇细语,思接千年风尘,可有古建筑遗迹可寻……

要说对下塘有什么印象?呵呵,我想首先当然是饮食了——

作为下塘一绝,下塘烧饼的灶是将一口大铁锅反扣在炉灶顶上,有一人多高,打烧饼之人用手背往上贴,下边烧着木炭,看着好似放大了的屋檐下的鸟窝,曰:“上为天锅,下为地灶。”据民间传说,清朝咸丰年间,曾国藩率领湘军驻扎下塘,烧饼师傅为争揽生意,纷纷在烧饼的配料和烤制工艺上下功夫,使烧饼逐渐成为色香味俱全的食品。

烧饼好吃,那香味让人久久回味……多年前,我去下塘品尝了烧饼。之后,行走于古镇巷陌,发现下塘人可以在早上就着烧饼喝上两盅,用酒香的浓郁,享受一种清灵脱俗的逸致和风韵……

可是,下塘人也是性情中人。当我走进下塘,发现下塘火狮舞出了下塘人火火的又一种风情。据说,作为本地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塘火狮至今约有两百年的历史,从正月初四至二月初二,舞狮人展现的舞蹈,勃勃生气,寓意“吉祥、平安”,可以吸引镇子里的街坊邻居争相观看。

是啊,下塘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更为深厚,弥漫着千年的书香,彰显地灵人杰,人文荟萃。有老人相告,早在明清时,就有进士、秀才、武举等先贤纷纷在下塘立馆办私塾,深孚众望……今人陶天月,因下塘文风之熏陶,成就现代着名的国画家、版画家、书法家之名号。而有着一定历史考证的下塘中学,其校名也是文化大家郭沫若先生莅临下塘时题写的呢。这,是下塘人最为引以为豪的事情。

世事变迁,古镇下塘虽未隐没在渐次繁华的城市之中,也在悄悄地走向之中。于是,穿镇而过的合水路,是公路,却又是街道,连接起合肥和县城。今年4月,这条“承上启下”的路又一次改建,将要变身为双向八车道的康庄大道。

有人说,寂寞多年的下塘,又步入了另一种喧嚣。而改建的合水路,将是下塘的希望之路。这条路把一个人们关注的下塘重工业园“送”在了世人的面前。

虽说“千年古镇、四方辐辏”,毕竟已是过去。现在,发展了,变化了,下塘古镇也将焕发青春,重放异彩,越发璀璨夺目了。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