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蟹趣谈

作者: 杨茂胜2016年09月07日生活散文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前,沙上盛产蟹,那里的蟹属中华绒螯蟹,又称河蟹、毛蟹,在圩塘内河里到处都是。那时,河蟹不是什么稀罕物,它和小鱼、小虾一样,被看做是低档水产,不值钱,没人买,一般不用以待客。

蟹是季节性洄游生物。“西风爽,蟹脚痒”,每年秋季为繁殖盛期,成熟饱满的蟹要洄游到长江口附近的浅海滩交配繁殖,翌年春季孵化出的幼体经过多次变态发育成幼蟹。春江水暖,幼蟹溯江而上,到达沙上这片数十公里的水域,循着它们祖先的足迹,随江水进入港湾,再到支港,由支港爬过涵洞到达目的地。

蟹为杂食性,爱吃水草和鱼虾尸体,尤喜腐肉。沙上圩塘里河道纵横,芦苇丛生,水草丰茂,水生动物多,常有夭折的,这为蟹提供了优良的生活环境。蟹喜欢穴居,在芦苇堤岸水下三十至五十公分处挖洞,洞随蟹体的长大而不断加大加深。它饿了就爬出洞四处觅食,吃饱了就回洞潜伏。遇到骚扰,它会竖起双螯,闪着双目,滋滋地吐沫向人示威,一付横行将军的架势。旧时,沙上人都会捕蟹,常见的有三种方法。

摸蟹。夏季到来,蟹逐渐长大,乡民到河浜里去洗冷水浴,在河堤水面下随便摸摸蟹洞,就能掏它十只八只的。蟹洞扁平,洞口有芦苇须根遮掩,洞深浅大小不一,遇到狭窄而深的洞,手伸不进去,可用芦苇秆伸进去搅动一下,然后把芦秆抽出,蟹受惊一定外逃,摸蟹者等候在洞口,手到擒来。有时,摸蟹者伸手人洞,轻轻触摸一下蟹脚,抽出手在洞口等候,同样能轻易地抓到。如果你抓住它的脚硬往洞外拖,那么即使你把它的脚爪都拉断了,它还是不出来。蟹挖洞时往往在主洞旁挖个侧洞,这是为了逃生用的,摸蟹者在主洞掏,它会从侧洞逃之夭夭。有经验的摸蟹者,都会事先查一下有无侧洞。

但是,螃蟹是没有固定的“家”的,只要见是隐蔽性好的空洞,则随遇而安。故这只蟹离洞外去觅食,不久就会有另一只蟹爬入而居。那些以捞鱼摸蟹为生的人总会有属于自己的蟹洞,隔三差五地身背着虾笼,手拿着钩子,在属于他的“领地”处转悠,每每收获颇丰。而不是以此为生的人家,也有在自家住屋周围的河坎下将隐蔽性好的蟹洞作一番伪装,想到吃蟹,就去摸来就是。  

钓蟹。秋凉了,沙上人不下水摸蟹了,就用钓的方法。钓蟹常见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竿线去钓,在一根根竹竿(或芦秆)上系一根细绳,绳的一头绑一块蛤蟆肉,把竿插在岸边,绳与诱饵沉下水去,钓蟹者静静地在岸边看着,见到哪一竿在牵拉、晃动,那么即是蟹上钩了。钓蟹者一手提竿,一手将网兜轻轻伸到水下,把死抱住蛤蟆肉不松爪的又倔又傻的蟹儿兜上岸来。还有一种钓蟹方法,就是用竹片支撑的一尺见方小蟹网,网里绑一块蛤蟆肉,用蝇子系着十字花竹弓,绳子上有个木条浮子,钓网下到水中时,木浮子氽在水面上。钓蟹者见浮子拉扯晃动,即用有钩子的竹竿把浮子钩住,轻轻地提拉上岸,有时一网一只,有时一网两只,鲜活的蟹儿就这样被逮住了。

竹簖捕蟹。深秋,蟹要洄游到浅海里去,它们从内河经涵洞游向通江港湾进入长江。乡民在小支港上插上竹栅栏,当地人叫簖,用来捕捉河蟹。竹簖斜伸到对岸,近岸边有个转笼。蟹儿有合群性,它们利用夜晚成群结队,奋力迎着潮水向江里游去,遇到竹簖,它们想绕过去,由于有趋光的习性,见竹簖一头有灯光,它们就爬向灯光处,岂知七转八绕就掉进了转笼。有人担心,这样捕捞会使蟹源断绝。其实蟹是非常顽强的水生动物。一只一二百克的母蟹能产卵二十万至九十万枚。今天,沙上的蟹几近灭迹,主要原因是建了港闸,加高了江堤,污染了河道,阻断了蟹的洄游线路,并且它原先赖以生存遮掩的芦苇、丰茂的水草、丰富的食物的自然环境已不复存在了。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