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量不打搅别人

作者: 陈世旭2016年10月15日哲理散文

出差路过某城市,到达时将近傍晚,有好几个小时等待转车。同行的同事说,我在这里有个好哥们儿,让他请我们吃晚饭。我问事先告诉人家没有,否则很唐突。同事说,你放心,凭我和他的关系,只怕他高兴还来不及。电话讲了很长时间,同事的脸色越来越不好看。最后他说,要不我请你,你再忙总要吃晚饭的嘛。结束电话,同事骂了一句粗话。

后来的旅途上一直是我在劝这位同事:也许人家真的忙得走不开;也许有更重要的聚会不便推辞;也许什么事也没有,就是没有心情。毕竟,每个人的私人空间都有自己做主的绝对自由,任何冒昧的“闯入”和“占有”都不能说是天经地义的。你的朋友拒绝的权利,并没有必须接受的义务。何况人家“忙”,无论真忙还是假忙,都已经给了你台阶,很礼貌了。

为了让同事真正放下这次不愉快,我又把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五儿子王子猷“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故事做了另一种解读给他逗闷子:王子猷某夜一觉醒来,看到大纷飞,一片洁白,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了画家、音乐家戴安道。当即起程上船,连夜去拜访远在剡县的戴安道。船冒着风雪行了一夜,到了戴安道家门前,他却又让船掉头返回。问他这是干吗呢,他说:我是乘着兴致来的,兴致没了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人呢?

魏晋人物往往神神道道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里记录的这个故事,人们耳熟能详,表现的自然是王子猷率性任情的名士风度。但我以为,似乎也不能排除不想让朋友笑他轻狂的考虑,再说折腾了这一夜也该消停了。

同事听了,扑哧一笑。

我讲这个故事的真正意思是想说,对真正的好朋友来说,见不见面并不重要。好朋友并不是拿来应酬的,重要的是在你人生要紧的时刻,他的情感心灵是不是跟你在一起。至于一般意义的朋友就更不应该随意打扰。除非自己渴望见到的人,一个人正一心一意忙着自己的事,忽然被人突如其来地打扰,的确是很不爽的事。生活中我们自己也并不缺乏这样的经验。比较恰当的做法是事先打个试探性的电话,得到积极反应才说出自己的行止和意图。如果对方不便,自己也有转圜的余地。

偶尔看到一则关于酒店员工的手册,把“不要在出洗手间时当众系裤带”和“不随意打搅和干扰别人”连在一块说,可见二者性质的相近。有人甚至专门设计出了既不想受别人打搅又不想关机而使自己的手机号码变成空号的办法。可见免受不想开罪的人的打扰成了现代心理的一种。

因此,不随便打扰别人,尤其是不随便打扰不想开罪你的朋友,就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门功课。在这方面我是有深刻教训的。有一次得到一位我很敬仰的作家的赠书,受宠若惊,竟至于忘乎所以,觉得书里作家自己画的插图不错,想也没想就去信,要拿自己的字交换对方的画。对方回信,只说眼下没有画画的想法,至于“交换”则一字没提,很婉转很礼貌地给了回绝。我马上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可笑:别人干吗要给你画画,干吗要跟你交换?这些都没想好就冒失要求,那就只能是一种无理打扰。

小孩读的《弟子规》就有“人不闲,勿事搅”,人家正在休息或做事还去麻烦,人家门上明明挂了“请勿打扰”还使劲敲门,人家已经说了无数遍“好的”还不肯挂电话……之类,都是不得体的。与人交往时,还是应该懂得察言观色,不能只想到自己而不顾及别人。那样最终受伤害的一定还会包括自己。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