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丁老师

作者: 徐金宝2016年10月21日情感散文

初冬的港城,香樟迎风而立,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四季常青的香樟树,它的树叶犹如绿色的眼睛凝视着我,目光炯炯,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个穿着灰色衣服、肩挎灰色包的老者,背稍稍前倾,白发在阳光下银光闪闪。他向我徐徐走来——那是四月九日的一个上午。

在交谈中相识、约定、发现。

发现他是老师、作家,姓丁名品森,发现他竟与素不相识的我约稿,发现他在爽朗的笑声中有一颗童心。

就这样,不到一年,我已经第五次走进丁品森老师的不易斋书房。看着丁老师静心批阅我写的稿子,我不便打扰,便在他的书房四周寻觅,探索丁品森老师的阳光心灵

两排整齐的书架,丁老师出版的十本书和四十年的教学心得资料,归成档案,占去书架的三分之一,与各种名着并列着。一张陈旧的写字台,两张泛黄的椅子,这样的东西,旧货店里随处可见,却与丁老师相伴四十余年。丁老师天天一丝不苟地修改学生的文章,修改的文章已有上万篇,不厌其烦地找报刊、跑邮局,邮资自己垫,稿费学生拿……

对于我这样一个素不相识的中年人,丁老师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修改我的病句,一个字一个字推敲,遇到潦草的字,用放大镜查看,动作缓慢,有些吃力……毕竟已年过古稀。

他发现我的文章里,“像”字没有加“人”字旁,没有立即点出,而是先与我探讨我所写的故事的结构、语法、修辞……再慢慢点出“像”字旁边要有“人”字旁的用意,“人”字语气加重、响亮,让我铭记于心。

临走时,丁老师跟我说,他在60岁退休后才学电脑,主要用于查资料以及跟学生沟通交流,并再三叮嘱我一定要学电脑,写文章时,旁边放一本《新华字典》。这让我很感动。

回家的路上,清风徐来,我想到了三十年前,那时我十七岁,有一位叫陈永达的老师也曾苦口婆心地教育我如何写好文章,并亲自带我到县文化宫听课实习,但我最终没有把握好。现在有幸遇到了丁老师,我要好好珍惜这次机会,用后半生的时间,沿着泥泞的路走下去,诚如丁老师在《青少年心灵日光浴》中所引用的朱熹的精辟见解“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一样,最终能写出好文章来。

与丁老师的相处,激活了我尘封多年的心。我回头,再一次仰望,长长的巷子尽头,有一棵香樟树,顿时使我热泪盈眶。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