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土掌房

作者: 段绍东2016年11月19日情感散文

离开老家几十年后,故乡的土掌房仍然是我脑海中最坚实的记忆。每当我走进城市,看到一幢幢明晃晃的高楼大厦时,我就会想起自己童年,想起童年时住过的土掌房。虽说住土掌房已是遥远的历史,而且住土掌房的滋味,早已被住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的我疏离得有些淡漠,但每当想起童年,我就会想起故乡的土掌房。

土掌房是彝族先祖用智慧和爱心浇筑的人居乐园,它和正式的房子在结构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所不同的是缺少一个遮阳防雨的瓦屋顶,再就是土掌房与城里的房房在用料上的不同。城里的房房是用钢筋混凝土或砖瓦垒砌而成,故乡的土掌房则是就地取材,有的是用泥土夯压成墙体,有的是用土墼砌成墙体,最后用黏性泥巴浇筑屋顶而成,造成一种平顶式建筑。土掌房的平顶上可以晒粮或堆放杂物,每当成熟的玉米或者麦粒、稻谷、黄豆晒满房顶时,那黄灿灿的光就映在故乡人的脸上,那是笑容自信幸福。土掌房虽然省工、省时、省料还省钱,但隔不上两年,不是漏雨就是泥土脱落,又得重新浇筑屋顶。而且土掌房低矮潮湿,通风透光条件比较差,白天就靠两扇矮小的窗子透光,晚上全靠煤油灯的光亮照明。但故乡人就靠这样的光点亮自己,把一家人团结在一起,把孱弱的希望团结在一起,把暗淡的乡村岁月团结在一起。特别是烧火做饭时,火烟常常把人熏得泪流满面。尽管如此,靠挣工分吃饭的年月,一家人能有两三间土掌房也感到是一种满足

在我的记忆中,故乡的土掌房大门打开的方向就是依房子坐向和根据地势而定,一般是朝南,前低后高,并且一家一户紧挨着,屋顶上面干燥而凉爽,如果用青松毛往上一铺,就成了天然的地毯。这时候,懒懒地躺在上面,沐浴在阳光里,浑身暖融融的,一种享受感油然而生,自乐陶陶,无与伦比。屋顶成为大人小孩最钟情的去处。故乡的夏天是炎热难当的,而土掌房顶上厚厚的黏土恰好是一层上好的隔热层,住在土掌房里的人们冬暖夏凉,并不在意外面的气候的变化。早晨或黄昏,村庄里就从土掌房上飘起了炊烟,或直直向上、或扭着腰肢、或挥舞着飘带,家里的气息、人间的烟火味就浓起来,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房前屋后的柴火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都悄然增添着故乡人的幸福,延续着故乡人一代代的梦。我住在土掌房里的时候曾有过许多梦想,梦想有一天我能把这土掌房筑得再牢固再高大一些,要么让它变成砖木结构的大瓦房,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

说到故乡的土掌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岁月的流失,我的故乡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村里建起了砖瓦窑、修通了公路、接上了高压线,孩童时土掌房分散的村子,如今已面目全非,那低矮的土掌房早已被一幢幢灰白色的大瓦房所代替,有的家庭还把大瓦房翻修成了砖木结构、甚至是砖混结构的平顶房,墙面上贴着的瓷砖非常耀眼。过去村民们每逢烧火就被乌烟瘴气的火烟熏得浮肿难受、下雨就发愁的住土掌房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的门槛,故乡彝家人的生活又翻开了新的一页。今年春节,我沿着那用混凝土新铺设好的崎岖山路回到故乡,虽然故址依旧,但记忆中的土掌房却是寥寥无几,房前屋后的柴火垛也不见了踪影,过去家家户户使用的“老虎灶”已经被清洁能源所代替,早晚的炊烟也显得稀少而有气无力,仅剩的几间土掌房多用来作牛圈、羊圈。尽管映入眼帘的是家乡的巨大变化,但看着眼前喜人的景象,我的泪水却禁不住地顺着脸上的皱纹悄悄流淌……现在的我,虽然早已住上了城里的楼房,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曾经住过的土掌房。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