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蚂蚱

作者: 刘东华2017年03月25日来源: 农村大众原创散文

出差去南方某市,晚上到附近一处很繁华的广场闲逛,见几个人正围观着什么,边看边“啧啧”地赞叹。我凑上去看,原来是一个人在手编着一只草蚂蚱,一根修长新鲜的茅草叶,在他手上翻飞,依次长出了脑袋、前颚,甚至还有细小的触角,然后是身体,翅膀,粗壮有力的后足,编好了,放在地上,振翅欲飞的样子。

这季节还早,在乡间,等秋收之后,满地的蚂蚱是最活跃的时候。那时节秋高气爽,经过一个夏天的繁殖、养育,蚂蚱们正肥,一个个似耀武扬威的草头英雄,满地乱蹦。那时候玉米、大豆们收回了家,田野里是一场孩子与蚂蚱的战争。我那时就有一个阔口的罐头瓶,拿着,捕捉蚂蚱,把俘获的战利品装在罐头瓶里,得意地看它们在瓶壁上乱撞。

在乡间生活里,蚂蚱是害虫。它们食庄稼的叶片,尤其喜欢豆类肥厚的叶子。那时候邻里有一个叫“蚂蚱”的汉子,大龄了,仍是独身,人长得健壮高大,却游手好闲。提起“蚂蚱”,人们总是印象很差。据说,“蚂蚱”出生的那年,赶上闹蝗灾,蚂蚱们乌云一样的飞来,铺天盖地,所有经过的田地,绿油油的庄稼,甚至野草、叶,都被席卷而光,所到之处,天地一片昏黄。

庄稼收不成,这“蚂蚱”也饿得“哇哇”直哭,大人们就捉来蚂蚱,烧熟了,喂孩子。烧熟的蚂蚱很香,吃蚂蚱,度灾年,也算是平衡了庄稼人的心理。可是不知道这个吃蚂蚱长大的孩子,怎么也有了蚂蚱的品行,不爱劳动,四邻八乡地窜,成了乡下人眼里的“二流子”。

近几年,常常能在餐桌上见到煎炸得面目全非的蚂蚱,据说它们是经过人工饲养的,个头比野生的蚂蚱大,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煎炸过的肢体不全的蚂蚱摆放在餐盘里,装饰上青菜叶子,似乎是想给人一个色香俱佳的田园生活的假相。其实不能,看上去,它们和那些野生的,健壮威风的蚂蚱相比,总是多了些矫情和油滑了。

编织草蚂蚱的汉子,黝黑的脸,头发都花白了,那双灵巧的手,看上去也是粗糙的。没有任何工具,长长的茅草叶,温顺的叶子,却在汉子的手上编织成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威武的蚂蚱。他们都是来自乡间,这些年,人们离乡村的生活情景远了,包括这位编织蚂蚱的汉子,小时候,也一定是满地里撒着野捕捉蚂蚱的顽童吧。不然,他怎么能把能把一只草蚂蚱编织得如此逼真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城市,成了我们谋生与向往的去处。能安于农事的人少了,我们到这些高楼、广场、城市的灯火之间来寻梦,便也能常常遇到这些熟悉的面孔——草蚂蚱,或者“蚂蚱”那样健壮的汉子,当然了,此刻,他们不是游手好闲的“蚂蚱”,也不是农事里的害虫——

—他们是我可亲可爱的乡邻。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