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坯

作者: 杜良振2017年04月28日来源: 邢台日报情感散文

在村里,看见土坯房就想起打坯。“打坯”这个名词现在听起来又土气又陈旧,年轻人也许是一头雾水,表现出满脸疑惑。可以理解,毕竟时代不同了。不过日常生活中有些闹心事是不堪回首的,这不是叫谁“忆苦思甜”,也没有“一夜回到解放前”那么严重。就是忆忆旧罢了。但话说回来也不能忘了本,前推五十年,哪家哪户不是土坯垒墙木头盖顶?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其中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土坯房说不定是先进的技术和高级的发明呢。

随着时代的变迁,土坯房渐渐消失。不久的将来,制作土坯的模具也可能像大熊猫一样地奇缺。“打坯”这一名词也就更加变得陌生和不可思意。提起打坯,四十岁以上的人们都有共同语言,说起来还津津乐道。

打坯,操作起来得有两套模具交替使用。模具有两个长框加挡头组成,一头在三分之一处有个插板,就是界板,挡土用的;尽头就是卡子,用锯把两头拉成槽,把两个框一卡,中间就可以装土。模具的另一头用老牛筋做的“弦”挽紧,使两个框头相互牵连,能松可紧。

打坯首先得提前浇水洇土,过几天后看墒情,湿了不行干了也不行,待土皮发黄了后方可进行打坯。首先平整场地,再把称作“坯底”的厚木板放进土里。坯底有一个平整面就行,一般都是拉锯时界疙瘩的下脚料,把不规则的一面埋进土里,越厚稳定性越好,平面与地面相平。模具就是放在平面上装土捶打成坯。

打坯的锤具叫杵头。就是四四方方一块青石,平面朝下,上面凿一凹槽,安一个丁字手柄,手柄的下头塞进凹槽里,备紧。双腿叉开坯模,两手攥紧“杵头”的手柄,提起杵头,就着掼劲向下捶打。捶打前先用脚跟把坯模里的湿土跺实在,跺下的坑再用双脚把多余的土填进去,再踩,最后,提起杵头——呯……呯呯……呯……据说得打一二十下,否则,打不实在,土酥,上垛时容易坏。俗话说,坯、坯、二十一,也就是说一个坯得打二十一下才能完成。完后,两个脚跟向后一蹬,卡子脱框,由于另一头弦子松长的作用,坯模炸开,猫腰掀起坯模一抽,把模子靠在鸡架上,再猫腰用手磕去挡板,两手把坯端起,向前两三步把坯轻轻放在坯架上;这时,有另外一个人把另一个坯模的湿土装满。如此这般地一个供土,一个打坯。

打坯是个累活,也是个细活。脖子上搭着毛巾,预备着擦汗。虽然在早春也得抡起了光脊梁。两人要配合默契。土坑里供模子的人也很关键,起码身强力壮,工作起来迅敏而准确。不等一个坯上架,另一个模子要把湿土填满,在有限的时间里,要把坯底上的余土刮净,再放下模子,卡住,抓一把提前筛过的草木灰,(为了顺手,草木灰放在鸡架下边)用手在模子里甩两甩,把灰撒严了,做到起坯时的隔离作用,不沾框不沾底。这一系列动作都要娴熟、稳、准,才能配合打坯,完成一天的工作量。

一般一天就能打一跺坯——六百个。湿坯上垛也是要技术的。码坯的地方要搂平,放坯要平衡,把账算准了,然后按着顺序码坯,错位上垛;上下垂直,坯与坯之间要留适当的缝隙,便于通风,湿坯才能干得快。跺坯的方向要根据地势和环境而定。下雨不能泡塌;潲雨不能湿跺,全凭经验和技术。

打坯也有它的规矩,比如说一天的工作量为一跺坯。以拔鸡架为准。什么是鸡架?就是抽起来的坯模子能靠住的架子就叫“鸡架”。一根木棍的上端横着再绑一根木棍,一头长一头短,形似家里母鸡晚上落的架子,在这里,土名叫它“鸡架”。官名恐怕就不好说了。

六百坯全部上垛,把鸡架一拔,就算完工了。比如说六百坯已够,还没来得及去拔鸡架,你的坯跺倒了、塌了,那就自认倒霉,清理清理场地,从头再来,打黑也得完成。这也是行规。所以说,码坯跺时一定要多加小心,也是要把式的。

在过去的农村里,打坯属于最累的活计之一,人们把它列为“四大累活”之一,“打坯盖房,活见阎王”,也是很有道理的。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