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家训

作者: 黄田2017年07月21日来源: 邵阳日报情感散文

父亲曾是位人民教师,在学校省吃俭用买了一件心爱的毛领子灰色大衣。1958年在反右运动中被错划成右派,直到1978年才平反昭。在风风雨雨的20年里,这件大衣如影随形,伴随着父亲度过了人生最艰苦的岁月。后来,父亲重新走上教师岗位,尽管生活慢慢好转,工资渐渐提高,尽管那件大衣早已破旧过时,但父亲仍然敝帚自珍,舍不得扔掉。

母亲说:“这件大衣又破又旧,很难看不要再穿,扔掉好了,我给你买件新的吧?”父亲说:“这件大衣比较暖和,质量好,你给它补一补还是可以穿的,扔掉实在太可惜了。”后来,这件大衣经过母亲一次又一次缝缝补补,父亲又穿了10多年,一直到1995年12月去世还穿在身上。

上世纪80年代初,父亲在家乡武阳镇中学教书,学校离家有5公里,乘客车只要两毛钱,他也舍不得花,每周一清晨去学校上课,就从床上叫醒我用单车去送他。如果我不在家,他就自己走路,大约要一个小时才能到学校。由于路程较远,又是砂石马路,上坡较多,即使单独一人骑车都不容易,如果车后再驮上父亲,就十分吃力了,犹如老牛拉车,一会儿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因此,有几次没有骑车送父亲,让父亲辛辛苦苦走路去上课。至今想起此事,我就感到无比愧疚,后悔不已!因为,那时父亲节省几毛车费钱,就是为了全家的日子过得好一些。

父亲每到周末,就要从街上称一斤左右的猪肉回来改善生活。但每餐只能让母亲炒一半,另一半留着下次吃。炒肉时,叫母亲多放点辣椒、萝卜等配料,一家四口人尝尝肉味就行了。当时父亲每月大约七八十元工资,还是比较高的。但因农用开支大,弟弟读书,我要建房娶妻,加上母亲体弱多病,所以父亲总是精打细算,对自己十分吝啬,舍不得多花一分钱,一发工资,就把大部分钱存放银行。以致到1995年初,父亲到医院查出胃癌,也舍不得钱去省城开刀治疗。去世后,我们发现父亲还给母亲留下几千元存款。

记得有一次吃完饭,父亲无意中看见我的碗里还留下几颗饭粒,就像教育学生一样,把脸黑下来,严肃地对我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停顿一会儿,又絮絮叨叨搬出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无言以对,从此以后,我每次都要把碗里的饭吃得干干净净,一粒不剩!

我和妻子结婚后,如果看到孩子的碗里有剩饭,也是这样教育孩子,要他以爷爷为榜样,爱惜每粒粮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