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之日忆祭灶

作者: 冬暖夏梁zhl2015年02月11日情感文章

今天是农历二零一四年的腊月二十三,祭灶。走进厨房,看到的是天然气灶、抽油烟机、热水器、冰箱、微波炉……灶王爷、灶王婆呢?没有二位老人家,这灶咋祭?——看来,进城近二十年,心仍在农村的那个土土的小小的四合院里。想想也是,二位神爷神婆是农家的,户籍在农村,不可能随你进城嘛。于是就想起了小时候在宝鸡农村祭灶的情景。

在说祭灶之前,得先说说农耕文明延续至今的泛神崇拜。就一个标准的农家院而言,应该设置的神位大约有:土地爷、天王爷、井王爷、灶王爷、财神爷、仓神爷、门神、醋神等。一进院门,迎面设的是土地神,大约是一个照壁式的建筑,中间嵌个神龛,龛里贴个土地神的木版画,家乡人叫其为土地爷,把这个龛叫土地爷堂堂,龛上写有对联,土地爷的常用对联是:“进门一老仙,四季保平安”,“土中生白玉,地内产黄金”;绕过土地爷堂堂走进院子,在院子最显眼的正面墙上又有一龛,叫天爷堂堂,其对联常写:“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井王爷的神龛联为“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灶王爷的神龛颇讲究,在灶的正墙当间安置个能放香炉的板板,板板上放一个木制的很精致的贴灶君的龛,神联为“上天言善事,下凡降吉祥”;财神爷的为“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仓神爷的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如养牲畜,还应该有马王爷的:“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等等。除土地、灶神必须有龛外,其余的神爷不一定设龛,但贴神像、神联及供奉、崇拜的心思却是一点不得马虎的。

下边就说祭灶吧。宝鸡地区祭灶与外地“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不同,讲究“男不祭灶,女不祭祖”。回想我家每年的祭灶日,都是母亲忙碌,姐姐跟着打下手。说忙碌,也就是烙十二个灶干粮,让灶爷、灶婆去天宫时带在路上吃。材料为磨面时提前收好的小麦精白粉,做成十二个直径约五市寸,厚度不足一寸的圆干粮,有闰月的一年做十三个。祭灶那天,吃过早饭,母亲就和面、发面;中午饭后,开始揉发好的面,面一定要硬实,这样才好做形;傍晚,入锅烙。这时,姐姐就坐在灶火拉风箱,吧嗒吧嗒的,母亲就站在锅台边用手转着翻着干粮,同时叮嘱姐姐掌握火候。约两小时后,一锅黄亮、厚实、硬梆的灶干粮就出锅了。夜幕降临,等全家人聚齐,男人们就坐在房子,等候妇女们祭灶后一起享用一年一回的灶干粮。这时,我们家的灶房里只有母亲和姐姐。我常偷着扒在厨房门口看。只见母亲点亮蜡烛烧旺香,与姐姐跪在灶前的草墩上,吊飞几张烧表,磕头后两手作揖就说叨起来:“高高在上的灶爷灶婆,您都看着了。我们一家都是实诚善良人,不偷不歹不耍滑,勤勤苦苦过日子。您带上这些干粮到天宫一定要给我们说好话,叫天地神灵保佑我们全家人过上好日子。大年初一鸡一叫,我们全家会早早地点蜡、烧香、吊表、磕头迎接您回来。明年我们会好好供奉您,听您话,过好日子。……”说叨完后,妈和姐姐就撕下贴了一年的灶神像和“上天言善事,下凡降吉祥”的神联以及土地爷、天王爷、井王爷……的神像、神联,在灶台烧化,同时从每个灶干粮的中心掐一块扔进燃烧的火中,等火灰凉后,用黄表四方四正地包好,恭恭敬敬地放上灶爷板板,等候明日庙里的和尚敲锣收走。至此祭灶结束,全家人才高高兴兴享用起一年一次的灶干粮来。最高兴是孩子,像我一整天跟在母亲和姐姐身后,跟屁虫似的,就是为了一饱口福,这时便大嚼大咽起来。感觉灶干粮是天下最美味的食物,我也成了天下最幸福的人了。祭灶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年母亲给灶王爷说叨时多了几句话:“灶王爷,实在对不住。今年收成不好,我东借西借也没借够做灶干粮的麦面,做的小了,里面还掺了糠菜。您千万别怪我,我实在没办法啊,您都看到了,我们家娃娃也都饿肚子哩呀……”母亲边说叨边哭,跪在母亲身旁的姐姐也哭。我在厨房门外听着,忍不住,就哇哇哇地哭出声来。那年的灶干粮,我至今记着,最小,吃起来最香。

宝鸡的祭灶没有甜言蜜语,不给灶王爷灶王婆嘴里涂糖抹蜜,让其在天宫如实汇报。宝鸡的祭灶实在,实在得如同宝鸡人烙的灶干粮一样。——哦,电话响了,是在家种地的弟弟打的。他问我灶干粮烙了没有,说家里的灶干粮正烙着哩。我嘻嘻地笑了,说:“烙,正准备烙哩。”其实我媳妇压根就不会烙灶干粮。

想念宝鸡的灶干粮,特别想念儿时母亲烙的灶干粮。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