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达的父亲

作者: 伍子妹2016年06月12日亲情散文

今年一月,89岁的父亲走了。我们和父亲天隔一方。

父亲张恒焕生在渭北平原的农村。我们的爷爷是个热爱土地的庄稼汉,打下了百亩良田,希望身为独子的父亲能继承家业,传宗接代。但父亲却不甘如此,他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四处求学,经过艰苦努力,父亲作为第一批学员,考入西北公安干校,毕业后分配到西北公安部工作。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1958年的反右运动中,思想活跃的父亲,由于说了逆耳的话,犯了“错误”,被划成“右派”,下放劳动。父亲个性倔强,决然地放弃了组织安排,要求返回渭南老家,进行所谓劳动改造。父亲离开我们一家人,孑然一身地回到了家徒四壁的农村老家,从此过上“黑五类”的凄惨生活。父亲的痛苦可想而知。他手里的工具由笔变成了锄头,工作由在文件上书写变成了在土地上劳作,对于几乎从未干过农活的父亲,他必须学会在土地上生存。父亲过着电影《牧马人》一样的生活,一天三晌下地劳动,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他还经常要被开会批斗、游街。记得我们几个儿女一次回老家探望他,看到父亲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生活,都忍不住掉泪了。当时家里能坐的,只有一只三条腿的板凳;吃饭筷子不够用,只能去折扫帚篾儿当筷子;生火用的风箱,推进去时是双杆,往外拉却只剩下单杆;晚上睡觉时铺盖单薄,脚下冷了,就把粮桩子压在上面。父亲的棉衣开了花,走在路上总被娃们围着喊:“要饭的,要饭的”。就是在这样的生活境遇中,父亲年复一年地熬煎着,期盼着能妻儿团聚。没想到,这一盼竟是21年。

21年,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本来已不算短暂,更何况是人生黄金时段,回想起来便充满酸楚。直到1979年,终于盼来了平反昭的一天。父亲回到了西安,组织落实了政策,为父亲重新安排了工作。一家人终于团圆,父亲和母亲也过上了温暖幸福的生活,我们家还多次被社区评选为“五好家庭”。

虽然经过了岁月的磨难,人生的大起大落,酸甜苦辣,父亲的身体一直都还康健,只是后来患上了脑萎缩,记忆力有所减退。父亲虽经历了这许许多多的坎坷,却从来没有抱怨、消沉,对人也一直没有脾气,总是温和可亲,对子女也从没有过严厉粗暴,总显得慈爱可敬。知足者长乐,父亲心态良好,甚是知足,所以生命直至耄耋。父亲的一生,艰辛而值得回味,其在平凡生活中彰显出的人性,确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体味。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