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作者: 闫超健2016年09月03日生活散文

每年阳历六月二十一日前后,斗指乙,万物于此皆假大而极至,时夏将至,故名夏至。

夏至,是一年“四时”之一,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标志着盛夏的来临,古时又称“夏至节”。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先人便土圭测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夏,假也,至,极也,夏至为者,至有三义:一以阴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阳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礼记》中也有记载:“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夏至过后,阳气始衰,阴气渐生,而在阴阳相生相克的交替中,阳性的鹿角开始感阴脱落,雄性的知了感阴鼓翼而鸣,有毒但可止疼的半夏破土而出,红颜易老的木槿也盛开出美极一时的花。象征着鼎盛的夏至,注定是在极尽繁华里,隐藏着落寞。

夏至节,是中国最早的节日。所以,古时历朝各代,夏至必祭土谷之神。《周礼·春官》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夏至祭神、祈求消灾的习俗自周代便已形成。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也提到:“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宋代庞元英的《文昌杂录》更是“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元代脱脱等人在《辽史·礼志》里也不惜笔墨记录了辽代“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的情景。清代苏州文士顾禄的《清嘉录》里记述了江南一带“夏至日为交时,曰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夏至以后,常会有骤来疾去的雷阵雨,农人称之为“夏雨隔田坎”。此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梅雨季节,《荆楚岁时记》说:“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

关于“三时”的说法,各地有差异。在张家港河阳一带,自夏至日起,称为交时,每五天为一时,河阳当地有农谚“头时黄秧二时豆,三时拔忒黄秧种赤豆”。

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如果在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下点阵雨,农人哪怕被猝不及防地淋成了落汤鸡,也会喜上眉梢的。因为他们知道,夏至雨点值千金。

自古以来,这一天民间有“立夏日,吃补食”的习俗。“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夏至在于“长”,面食是有必要的,吃面长寿。再者,新收小麦磨出的面粉,也必然香劲可口。有的地方会吃凉粉、凉皮,有些地区还要喝凉茶、吃荔枝、吃狗肉等。

当然,江南一带亦有夏至食馄饨的习俗。因“馄饨”与“浑沌”谐音,所以老百姓们相信,吃馄饨,颇似打破混沌、开天辟地之意,使人变得更加聪明。也有人说,夏至吃了馄饨,人也可以像馄饨一样漂浮在水上,到河里游泳就不会被水淹。张家港还有一句比较有意思的方言民谚:“夏至不吃馄饨,死了没有坟墩。”

在“稻花香里说丰田,听取蛙声一片”的时节,还有很多时令物征、民俗仪式,但似乎都在强调着中国人特有的盛极而衰的阴阳观。

夏至,也是在提醒我们:世间万物,相生相克,过犹不及,天人合一。

①②港城夏日好风光。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