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永吆喝

作者: 陈勇2017年01月14日来源: 西南商报原创散文

叙永名曰山城,是“鸡鸣三省”之地,为四川历史文化名城,且不说有那木雕享誉全国的春秋祠,也不必说那遐迩闻名的“永宁八景”,单是那街头的小贩叫卖的吆喝声,就叫你惊叹不已。

“磨剪——刀菜刀。”瘦高个子男人左肩扛一条矮脚长板凳,板凳前头面上绑着磨刀石,后头挂个皮口袋和一胶壶水。生意来了,他往右一让,那板凳就从左侧飞快放下,左脚一跨,骑上板凳。右手旋即拿出抹布往磨刀石上一抹,丢在地上,左手拿过水壶向磨石上倒了倒水,右手接过刀,再往刀上浇浇水,身子向前微倾,“呲呲呲呲”声不绝于耳。顷刻,左手拿起刀来,刀口对着人脸,用黑黑的右手大拇指在锋口上轻轻刮了刮,说“快了”,递给主人。其刀刃锃亮,寒光闪闪,有吹毛忽断的感觉

而今,时代变了。山城的吆喝声也与时俱进了。

首先是实现了“电器化”。小贩们都用上了话筒。买一对电池装进话筒,把叫卖声录制下来,卖时就把话筒打开,嗓子于是得到了较好的保养。而有的小贩的叫卖还实现了“机械化”,更省力了。卖的东西装上手推车,配上话筒,叫卖时,只管推着小车,放响话筒就行。

“烤馒头,一块——钱四个——”男高音,感觉是买了很划算。“糍粑,涨糍粑。”男高音;“涨糍粑,涨粽子。”女中音;“涨黄粑,黄粑涨的哦——”,老女高音,可推着卖的是个老男人,有点双簧的味道。听着听着情不自禁走过去,那声音倒有糍粑的粘力。“臭豆花儿哦——”男的,声音高亢,有点像唱陕北秦腔调子。那卖的东西怪不怪?越臭越香,越臭越好卖。这一行,偏偏就喜欢“臭”名远扬。

当然,这以上叫卖还不算省力,更有人以车代步。常有一对夫妇,各蹬一辆三轮车,各走各的道儿。车上一个大的银白色铝蒸笼。“俄罗斯大饼,又香又甜,一块五四两,三块五一斤。”声音是男人的,味道价格,清清楚楚。又一瘦高女子,三十多岁,青丝满头,穿着干净朴素。骑着自行车,车后搭一个白泡沫箱,车前话筒里带河南口音:“河南老面馒头,高粱窝窝头。”后三字非常有力。此女算得上是叫卖小贩中最漂亮的了,故称之为“馒头西施”。又一青头小伙儿,穿白衬衣,衣襟扎在裤子里。亦骑自行车,后轮侧挂一背兜,里面装满面条。当然话筒里传来的是:“古蔺干面——”拖尾音,如唱京剧,演小生的。此人算是叫卖男性小贩中最帅的,权且称之为“干面潘安”。

更有甚者,搞守株待兔,就在店子里坐着,喇叭里放着:“走过路过,机会不要错过。”“老板无心做生意了,跳楼价,吐血价,最后三天。”可是不知过了几个三天,才是那“最后三天”?也有摆个小车摊摊的:“棉袜棉袜,十块钱三双,不湿脚、不汗脚、不臭脚。”

各种各样的叫卖声,犹如一个杂酱缸,饱含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犹如一张湿毛巾,浸透着人生的人情冷暖、世事沧桑;犹如一首长史诗,记录着草根阶层的勤劳与智慧、艰辛与拼搏、血汗与热泪、理想与希望。你别忘了,山城叙永有一支扣人心弦的交响曲——叙永吆喝!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