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雪打灯

作者: 吴东林2017年05月03日来源: 邢台日报生活散文

离开农村搬到县城住的时候,没有想象中的那种激动,而是有些依依不舍。农村虽然简陋,但总感觉氤氲着温暖的气息,那种朴素、自然与单纯,总能生发出恬淡、从容和快乐。比如过春节,还是回老家好,在那里年节的味道要足一些,氛围要浓一些。而过正月十五则不同,饺子可以回老家去吃,可是晚上看热闹的花灯,还是必须要到县城来看。

那一年的冬天特别的冷。正月十五这一天,天阴的很沉,清冷的北风飕飕地刮着,春节的时候似乎都没有感觉到这么的寒冷。风不大可是力道很足,吹在脸上像小刀子一样的砭人肌肤。节日的大街上依然是车水马龙,做生意的大都是卖元宵、卖剪纸和卖灯笼的,还有一些是卖过时的挂历的,大部分人其实都是挤着看热闹的。这一天最大的看点是晚上的灯会,白天在街上搭建灯展架子的,已经陆陆续续摆开了战场。

我领着孩子转了半晌,买了一些元宵,还买了两个灯笼,给孩子买了几把“闪光雷”和几张剪纸的窗花儿。回到家,我们先把灯笼挂在门口,把灯泡顺在灯笼里,试了试灯亮不亮,然后又去贴窗花儿。孩子们归拢起那一堆晚上需要点燃的花炮之类的东西,我们就赶回老家吃饺子去了。

在老家吃着饺子,大家议论的还是晚上的灯会。我们看着天阴的越来越沉,唯恐不期而遇的,搅了我们期待已久的那满街的红火。父亲说,下雪好,俗话说,八月十五云遮月,这样的天气都是好兆头。父亲说的没错,这种说法不是什么迷信,而是有它的科学道理。“八月十五云遮月”,是说这样的天气是要迎来一场秋雨的。中秋时节,秋收将要结束,种麦即将开始,这个时候下雨,正好为秋种打下良好的墒情基础。而“正月十五雪打灯”,是说在这个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即将来临的时候,下这么一场大雪,正好给冬眠的麦田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当春风吹来,冰雪融化,遍地的白雪,化成滴滴甘霖,滋润着返青的麦苗。有这么充足的雨露润泽,肯定会迎来一个丰收的好年成,这就是常说的瑞雪兆丰年!

有阴沉的天气笼罩,黑夜就来得特别早。天至傍晚还真的飘来了雪花儿。此时,县城的大街两旁已经是华灯璀璨霓虹瑞彩。街道两旁悬挂的串串红灯笼足有一里路长,在两旁的灯笼之上,是横连的霓虹灯带,闪烁着五彩的光芒,这里完全装点成了一个红灯与彩灯搭建的世界。悉悉索索的小雪在灯光的映衬下,纷纷飘落,那串串的灯笼外围点缀一抹洁白,更增添了节日的氛围。记得东北的二人转里有一出《大观灯》,说的就是古时候围观花灯的喜庆情境。京剧《打龙袍》里也有灯官“报花灯”的一段数板,什么“一团和气灯,和合二圣灯,三阳开泰灯,四季平安灯……”。可见古代的灯会也是丰富多彩的。然而新时代的灯会,有了现代化的灯光和音响交相辉映,想必比古代的灯会更富有诗意,只不过增添了新农村好日子的渲染和展示。像什么“鱼跃龙门灯”、“孔雀开屏灯”、“骏马奔腾灯”、“金猴闹春灯”、“龙翔九洲灯”、“福娃献瑞灯”,看的也是眼花缭乱。在一座大型的“丰收之舟”的组合灯前,挤满了照相的人,只见在一艘黄色的大船之上,有绿色的庄稼,金黄的玉米,洁白的棉花,通红的苹果,农民抱着丰收的庄稼,孩子搂着红色的鲤鱼,再配上欢快的乐曲,正是一幅新农村丰收的画卷。我也随着拥挤的人流,给孩子拍着照,孩子们一边做着“OK”的造型,还一边喊着“茄子”。

雪是越下越大,刚才细细的小雪,已经变成了漫天的鹅毛,尽管是寒风拂面,可我们挤得是春意盎然,感觉到后背已经是细汗淋淋了。我们被越来越大的雪驱赶着,恋恋不舍地离开灯市,孩子们笑着闹着往家里跑去。

离开了热闹的灯市,道路上安静了许多。我们“咯吱咯吱”地踩着雪,议论着那还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的花灯。远处不时有几声鞭炮在空中回响,还会有盛开的礼花缤纷于天际之上。到了胡同口,家家门口挂着的灯笼亮了起来,把整条的胡同照的通红。在胡同的尽头,左邻右舍的孩子们在纷纷扬扬的雪中还是玩兴很浓,他们点燃的烟花,喷起了一丈多高金色的花,大家围着花树蹦啊跳啊,把我们刚刚平复的观灯的心情,又重新撩拨起来。孩子们赶紧回家,顾不上品尝元宵的美味,把储藏的所有花炮类的东西,全部抱了出来,也加入到了邻居们欢闹的行列。

“起火”带着尖利的哨音飞起来了,“闪光雷”砰啪地在空中炸响了,连环的小型礼花,云开硕大的花团,把雪中的天空打扮的绚烂多彩……

火树银花红灯灿,上元瑞彩雪满天。好美的雪花,好红的灯笼,好喜庆的日子,好亮堂的幸福生活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