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

作者: 闫超健2016年09月02日生活散文

每年阳历七月七日前后,斗指辛,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淤极点,故名小暑。

小暑十五日,分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之日起,大地上处处都是蒸腾的暑气,风之所至,热浪袭人,平日里喜欢刨土的老母鸡,此时也木木地待在鸡窝里;田野里四处蹦跶的蟋蟀,也耐不住这热,举家搬到村子里某户人家的屋檐下避暑,总是趁着“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汉末的刘熙在《释名》里也写到:“暑,煮也。热如煮物也。”可见,伏日不好过,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不喜欢。好比卖伞的人喜欢雨天一样,三伏天,自然是卖竹席、水果、凉面的大好时节,小贩们走街串巷的叫卖声,总在散漫的腔调里传递一丝生活的凉意。

蝉,几乎是夏天最重要的记忆。午睡正酣的男人,被上蝉的嘶鸣惊醒,顿时满心的烦躁,摇着芭蕉扇恍惚地踱出院子。惺忪的双眼,看见马路对面,自家的娃正和一群小朋友举着竹竿悄悄地粘蝉。蝉的生命很短暂,但孩子们并不知道他们粘到的蝉,曾在暗湿的地下蛰伏了4年之久,才换来1个月左右的光阴。当然,孩子更不知道,他的父亲已悄悄来到身后抓他回家去。

关于小暑,民间还有“晒伏”的习俗。相传,一次乾隆皇帝巡游时遭急雨,淋湿了龙袍,因贵为天子,不能随便穿戴臣民衣物,只好等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而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便有“晒龙袍”之说。江南地区,小暑过后黄梅雨季基本结束,家家便把藏在箱底的衣物翻出来晾晒,去潮湿,防霉蛀。

因“斗指辛”为小暑,所以辛日这一天要“食新”。农人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蒸成饭,再供鱼肉瓜果,祭祀五谷田神和祖先。

农耕为首的古老中国,自然以吃的方式表达节气的寄寓。比如有的吃凉面,有的吃水饺,有的吃黄鳝,有的啃藕片。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沿江而居的张家港人就有小暑吃黄鳝的习俗。听老中医说,小暑前后的夏鳝鱼,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

小暑将至,暑热却已盛气逼人,似乎在暗示着:淡泊方可明志,宁静才能致远。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