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诺邓

作者: 郝福建2016年10月05日原创散文

诺邓村的历史,似乎都浓缩在舌尖上。

提到舌尖,先得说说《舌尖上的中国》。2012年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播出诺邓火腿后,此前在淘宝网成交量几近于无的诺邓火腿价格一路飞涨且很难抢到正品,诺邓这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村落也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诺邓村位于云南省云龙县城东北方向大约七公里处,沘江穿云龙县城而过,从沘江边的省道过新云桥,便是通往诺邓村仅容一车而过的山路。村子依山而建,由于山势较陡,车仅能到达村口。刚下车,便见停车场边几个摊点在招揽客人,摊点上都摆有诺邓火腿。

村子主要建在与公路隔了一条小水沟的北坡上,隔沟而望,青瓦红泥墙的老房子如同积木,依山势不规则地错落累积在坡上。在层层叠叠的房子中,最醒目的是离河边较近的一家,门前的展板上写有大大的“舌尖上的中国”,配有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摄制点的介绍内容。没错,这正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诺邓火腿中出境的黄桂生与黄江父子家。诺邓村因为处于山坡上,几乎没有两个在同一水平上的院落,最小的院子竟然仅一平米见方,但黄桂生家的院子却显得甚是宽敞,摆着七八张方桌,他家挂有火腿的阁楼也成了游客探秘的所在,不时有人去隔着门窗去拍照。因为《舌尖上的中国》,诺邓古村的静寂被打破,而原本慢生活的黄家院子也似乎被按下了快进键,进进出出的游客络绎不绝,黄家人则在忙前忙后地招呼着客人。

诺邓因《舌尖上的中国》而火,但这个村子真正吸引人的并不仅仅是诺邓火腿。村口,“诺邓白族特色旅游村”的石碑非常醒目,旁边的文字表明这是一个有着两千年历史的白族村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传统村落、云南最具魅力村寨……显然,诺邓村的魅力不只在舌尖上。

诺邓村口,便是始于汉代的古盐井,汲卤水煮盐的设施仍在,盐井坊的墙壁上绘有古法制盐的流程。盐井是龙王庙,与其他地方龙王庙多用于祈求风调雨顺不同,这里的龙王庙是用来祈求不下雨的,当地人俗称旱龙王,据说是因为下雨会导致盐井中卤水的浓度下降,所以修建此龙王庙来祈求少雨。

沿着村里曲曲折折的石板小径上行,隐藏在山坳古树下的古庙旧居不断给人以惊喜。建于元代的万寿宫、设于明代的盐提举司衙门、一千多年的杨家银匠旧居、本主庙、玉皇阁、武圣庙、乾隆年间进士黄绍魁故居……几乎每个建筑都隐藏着浸泡在历史长河中的故事。

游览诺邓村时,恰逢当地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村道上,时不时见手捧祭品的附近村民赶往诺邓最高处的文庙。到达古朴典雅的棂星门,看到孔子和四大弟子像被供在香案上,身着古装的队伍手持日、月、龙、凤彩旗。从棂星门拾阶而上,999个台阶后抵达文庙大院,院内已很热闹。主持大典仪式的是村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头戴黑色礼帽,身着蓝色长袍。锣鼓声起、礼炮燃放,迎接文圣的队伍从棂星门开始向文庙前进,队伍前列捧着孔子和四大弟子画像,捧着笔、墨、纸、砚供品者紧随其后。文圣被迎入文庙后,古老的洞经音乐奏响,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庄严繁复的祭孔典礼开始进行,无论是远道而来的孩童,还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一跪一拜间都格外虔诚。

带领我们游览的杨希元老人就是诺邓村人,据他介绍,清代诺邓村黄氏门中出过两进士、五举人及上百名秀才,康乾年间举人黄桂因为饱学诗学而被称誉为“滇中一儒杰”。诺邓村的祭孔大典延续了数百年,解放后曾一度中断,2008年又重新恢复。

一个深山中的村落,何以有如此盛的文风,何以出现如此多的进士、举人、秀才?和杨希元老人说到这一问题时,他笑了笑说:“经济基础决定的么!”

是呀!如今看起来偏僻贫瘠的诺邓,却有着辉煌而长久的历史过往。自汉代开始产盐,诺邓便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汉武帝时设的比苏县即以诺邓为中心,比苏在当地古语中的意思正是“有盐的地方”。明代在云南设四提举司,而“五井盐课提举司”的治所就设在诺邓。穿诺邓而过的盐马古道是历史上重要的经济通道,而诺邓人也因盐而富,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现代海盐的大量生产。谈到因盐而富的辉煌历史时,当地导游小杨也有体会,“我奶奶就是诺邓人,小时候听奶奶说到‘我们是井里人’时很自豪,因为有盐井而根本不用干农活。”

诺邓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统,看似在舌尖之外,但与盐息息相关,盐又怎么离得开舌尖呢?

诺邓因井盐而兴,因海盐而衰,因为《舌尖上的中国》、因为诺邓火腿,这个千年古村落的历史又在舌尖上转入兴旺。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