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婆项

作者: 小米2016年01月28日生活散文

“猪婆项”是一种草。是把它写成“猪婆项”呢,还是“猪婆行”,或者“猪脖项”?其实是无所谓的。从意义上讲,我得写成“项”才对,从读音上说,写成“行”更为准确。在打算写这篇短文之前,我是颇费踌躇的,但我最终选择了“项”这个词。

“项”是方言的发音,应读为hàng,“婆项”即“脖项”,即脖子,脖在家乡方言里,读pó,猪婆就是猪。“猪婆行”是猪婆和脖项两个词语组合之后的简称,说白了,无非是“猪的脖子”而已。

本来是一种草,却叫成了这么一个名字,这是乡亲们用词语的比喻义来命名的一种方式。这种命名方法在我家乡的方言里是比较常见的,我认为,也是比较准确的。

方言其实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遗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很多人不愿意对它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因为太麻烦太琐碎了。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是这么“得过且过”的。这是题外话,不提。

“猪婆项”是一种丛生的枝繁叶茂的野草,开紫色的花,枝条极嫩、极脆,有明显的分节,叶子极绿,厚而多汁。我写它是因为,在我的童年或少年时代,一旦得了空闲,就得给猪“寻草”,即打猪草,“猪婆项”是猪最喜欢吃的一种草,我们这些乡下的孩子,也喜欢“寻”它。为了找到它,我们常常漫山遍野跑,再危险的悬崖峭壁我们也敢爬上去,就为了把它弄回家去,喂给猪吃。这是因为,找到一株“猪婆项”后,除了小心翼翼地留下它的根让它继续生长,以备我们以后再次光顾之外,我们都觉得,找它也是很实惠很划算的事情,大一些的“猪婆项”,一丛就是半竹篮,小的,三五丛也可以装满一竹篮,比弄其它的野草简单省事得多。我们给猪“寻草”,一般就带一只竹篮子,找到那么几丛,就可以完成任务了,就可以多挤出一些时间来,在野外美美地“疯”上一阵子了。小孩子的性格,多半是精力过剩,却又很不耐烦,往往,“猪婆项”就成了我们“寻草”时的最佳选择。

“猪婆项”生长在荒凉、干旱、瘠薄的山坡上,它旁边的草也好,灌木也罢,都是一副营养不良“惨淡经营”的苦模样,“猪婆项”却在这些草木之中,仿佛鹤立鸡群,格外地葱茏。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还能够生长得非常茂盛,还能够把一生经营得如此蓬蓬勃勃的,我觉得,这既是一种能力,更应该是一种品德。

这也是我写这篇短文的初衷。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