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短情长

作者: 胡智慧2016年05月21日情感散文

在“烽火连三月”的动荡岁月,“家书抵万金”并不是夸张之言;如今虽是和平时期的“信息”时代,家“信”联结着亲情,也是弥足珍贵的。

回想18岁时,我走出校门迈入军营,告别家乡,亲友们一再叮嘱我常给家里写信,以免长辈挂念。义务兵写信不用花钱贴邮票,我在部队三年,一到节假日,常常没话找话地写信给父亲、叔叔和老师同学,权当是在应付“差事”。没有想到,竟然落得个“懂事”的好名声。

2008年夏季,儿子考上大学,远赴外地求学。我也像当年父母叮嘱我那样提醒他:“常给家里打电话,有空就写信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儿子扬起新买的手机回应道:“这年头还用写信吗?你们也太老土了吧,我用它给你们写信(息)。”开始妻子给儿子发信息的内容,多半是交代生活上的琐事,什么“多喝水、注意保暖”之类,儿子回复也不外乎“学习还好,没有想家”的安慰话。

为了调节气氛,我经常把家里的大小趣事编成短信发给儿子,“信”上交谈逗乐,有时还找话题“交锋”,可往往是以我败阵而告终。儿子上大学期间,我以旧换新买了辆电动车,我喜滋滋地发短信报喜:“我们家买车了”,儿子信以为真,很快回复:“什么牌子的?没听说你俩什么时候学驾照的,不会买车当小房子住吧?”我好久才憋住笑,给他抖开了“包袱”:“咱家买不起奥迪汽车,买的是雅迪电动车。”儿子意识到上当了,好一会才回信:“不是我说你俩,省吃俭用是想存钱防老吗?现在还不学车,已经落伍啦。我还指望以后你们能开车到机场接送我呢。”儿子的“激将法”正中妻子的心思,她立马拖着我到驾校排队报名,陪她体验学车的艰辛。想想学车的大半年日子所吃的苦、遭受的罪,“都是短信惹的祸”。

儿子上大学那年,我的母亲患上了脑梗塞,离家求学在外的孩子,心头始终牵挂着把他带大的祖母,经常发信息问奶奶的身体状况。有天我忽然发现母亲不认识我的叔叔了,就发信息和儿子闲聊道:“你奶奶真好笑,居然不认识你小爷爷了。”儿子回信“幽默”了我一句:“等她哪天不认识儿子了,看您可还觉得好笑?”如同被点中了穴道,我顿时无语,真不敢想像他说的情景。事实也真残酷,没过多久,老人病情真就发展到了这一步,看她认不准子女了,我是欲哭无泪。母亲生活不能自理,和我们住在了一起,可是无法交流,我有时给儿子发信息抱怨说:“精神快要崩溃了,这样下去让人受不了呀。”儿子回信“安慰”我说:“受不了也得受,谁让她是你的母亲,而你们又是我的榜样呢?呵呵,我想你会知道什么是言传身教吧?”短信柔中带刚,毫无商量余地。

儿子大学毕业后,又去更远的地方读研、工作,和我联系的主要渠道除了短信又增加了微信,可我心里的失落感还是挥之不去,日渐炽烈。有次我参加朋友子女的婚宴回来,借着酒劲给儿子发去条短信:“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你打算什么时候让我安享天伦之乐呢?”这小子回短信让我“不要吵、不要闹,带好奶奶,表现好以后才能让你带孙子”。

“信”来“信”往,让漂泊在外的游子感受到亲人眺望的目光、增添了不断前行的力量;也给我这个“守巢”的家长许多慰藉,感受到浓浓的真情伴随着时光在心头持久荡漾。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